关键词
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究
作者: 黄东民   于伟娜   来源: 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叛逆精神   文学作品   小说创作   女性形象  
描述: 莫言小说中的很多篇章都是以女性为题材的,这些作品描写了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女性的生活、理想,以及她们在社会、人生海洋中的挣扎、呻吟,塑造了许多真实可感的女性形象。透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他传达出的是他对乡土中国的基本关怀,以及他对大地和故土的深情感念
孤独者的悲剧,焦虑者的勇气:白先勇笔下女性形象存在主义书写
作者: 王娲   来源: 金田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说创作   存在主义   白先勇   女性形象  
描述: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白先勇先生笔下的女性,大多逃不开这样的宿命.肉体的自我戕害、精神的枯萎死亡在她们身上彰显着生命的脆弱,她们的境遇不仅反映了败走台湾的遗老遗少们的心理情绪、文化乡愁和命运归途,也反映了人类生存的艰辛和与生俱来的悲剧命运.
论1990年代以来河南籍女作家的小说创作
作者: 吕晓洁   来源: 齐鲁学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说创作   河南文学   河南籍女作家  
描述: 1990年代以来河南籍女作家的小说创作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这是一种新的女性文学,它与当下女性写作中的私人经验泛滥无关,也与所谓女性叙事的身体自渎无关,而是呈现出了文学本身的美感和力量。她们以朴素而坦率的文字,描绘着我们这个时代人类的生存状况与情感心态,把一种真实的当代生活现场带到了我们面前。她们的创作拓宽了女性文学的表达空间,给当代河南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论吉本芭娜娜创作的后现代性
作者: 仲明明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小说创作   后现代   吉本芭娜娜  
描述: 吉本芭娜娜是日本当红女作家,与村上春树在日本文坛分别享有天后与天皇的美称。吉本芭娜娜的小说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形成了“芭娜娜现象”。吉本芭娜娜小说表现人们享受后现代社会高科技带来的物质繁荣的同时,也带来自我迷失、情感失落、迷惘无助等精神困惑;吉本芭娜娜描述了受伤的心灵如何被治愈,又如何走出精神的困境,重新以良好的心态对待生活的过程。本论文由绪论、结语和主体部分的三章组成,阐释吉本芭娜娜小说创作的后现代性。绪论部分介绍吉本芭娜娜的生平和创作基本情况,以及吉本芭娜娜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从分析小说主人公自我迷失的
吴瑛小说创作及其笔下的人物形象系列
作者: 赵霁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小说创作   文学历程   吴瑛   人物形象  
描述: 作为东北沦陷时期滞留时间最久、发表作品最多的女性作家,吴瑛在东北沦陷区文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她在当时被文艺界认为是萧红离开东北后非常值得重视的女作家,与梅娘并称为满洲文坛双璧。她的短篇小说集《两极》获得了伪满洲国唯一的一次民间文艺奖——文选赏。作为坚守在东北沦陷区文坛的女性作家,吴瑛承受着故土沦亡的痛楚和异族统治的压迫;作为接受“五四”启蒙教育的新女性,吴瑛深受个性解放和妇女解放大气候的熏染,一直反思被罪恶的封建制度、残酷的男权社会所压迫的广大女性的凄惨命运。血雨腥风的异族统治压迫和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压
接受与创造的互动——从文学接受机制的完善来看20世纪30年代中国小说的繁荣
作者: 李春亭   何君   来源: 鸡西大学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期刊   读者素养   小说创作   文学制度   文学接受制度  
描述: 30年代是中国20世纪文学创作的高峰,尤以小说为甚。女性文学崛起、文学期刊互动、读者素质提高,现代教育机制、公共服务体系下形成的较为完善的文学接受机制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小说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接受与创造的互动——从文学接受机制的完善来看20世纪30年代中国小说的繁荣
作者: 李春亭   何君   来源: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期刊   读者素养   小说创作   文学制度   文学接受制度  
描述: 30年代是中国20世纪文学创作的高峰,尤以小说为甚。女性文学崛起、文学期刊互动、读者素质提高,现代教育机制、公共服务体系下形成的较为完善的文学接受机制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小说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论王蒙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陈真真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蒙   小说创作   革命   男权意识   女性形象  
描述: 王蒙作为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一直比较关注女性的命运,对女性充满怜爱和同情,倡导她们追求人格独立和自我价值。尽管王蒙对于自己笔下的女性没有做过系统性的概括,但我们仍能感受到他对女性的一种独特的认识,从他的作品中仍能勾勒出一个内蕴丰厚的女性世界。笔者对王蒙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小说进行了一番梳理,聚焦于他的政治理念和文化心理,希望能刻画出他小说中女性形象世界的整体面貌,进而更好地去把握作者对女性的内心情感与思想流变历程。本文第一章主要展现了王蒙笔下三类不同的女性形象:一类是具有进步思想意识的革命女性,二类
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论萧丽红小说中的儒家伦理和佛教智慧
作者: 林静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佛教智慧   萧丽红   小说创作   儒家伦理   现代文学   文化书写   女性形象  
描述: 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论萧丽红小说中的儒家伦理和佛教智慧
理应让人有更多期待:小议长篇小说《双寺记》
作者: 刘岸   来源: 厦门文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细节   红楼梦   小说创作   地域文化   叙述性语言   期待   长篇小说   曹雪芹   古典传统   女性人物  
描述: 《双寺记》是一部颇为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在这个文学欲望失控、审美失范的浮躁年代,有人能潜心于一部小说十数载,本身就值得称道,更何况《双寺记》还在许多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人物——最成功的是女性人物贴着人物写。这是沈从文先生说过的小说创作秘诀。因为一部好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