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安娜】搜索到相关结果 81 条
-
个性意识的觉醒与生命的摧毁:安娜与苔丝悲剧命运之比较
-
作者:
月英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叛逆
个性意识觉醒
安娜
苔丝
悲剧
价值
-
描述:
安娜是十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著作《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主人公。在小说中,托尔斯泰塑造了一个人道主义色彩浓厚并且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叛逆女性”形象——安娜。并通过描写安娜追求爱情失败
-
对安娜和乔茜的女性主义解析
-
作者:
薛洪梅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反抗
乔茜
男权社会
安娜
屈服
女性主义
-
描述:
作为一位举世闻名的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1888-1953)为我们留 下了五十多部作品,其中他刻画了很多光辉的女性形象。评论界对于奥尼尔笔 下的女性始终持有许多争议。在这所有的女性形象中,《安娜
-
试论几部经典小说中几个坏女人的现代阅读取向
-
作者:
张海珍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郝思嘉
现代阅读取向
坏女人
卡列宁娜
安娜
王熙凤
-
描述:
在传统阅读中,一般来说,读者对郝思嘉、王熙凤和安娜•卡列宁娜三位女性形象更多地持批评态度;而在现代阅读中,由于社会思想等因素的变化,读者对这三位女性给予了更多的赞扬,产生了同过去相反的阅读取向。两种极端的阅读取向都不可取,而要采取辩证的态度,有条件地对她们进行批评和赞扬,这才是正确的阅读取向。
-
浅谈俄罗斯女性雕塑家:安娜·卡卢布金娜之女性形象
-
作者:
吴强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育体制
妇女形象
俄罗斯女性
美术学院
雕塑史
安娜
雕塑家
学院派
作品
女性形象
-
描述:
苏联的美术教育体制和模式对我国的美术学院的教育体制和模式具有巨大的影响。提起俄罗斯雕塑家我们并不陌生,如尼·安得烈耶夫、谢·科年科夫、谢·梅尔库罗夫、伊·沙德尔
-
中西文学上两位女性形象比较
-
作者:
郭国庆
来源:
文学教育(下)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西文学作品
移情
妇女
安娜
中国文化背景
揭露与批判
渥伦斯基
西门庆
女性形象
潘金莲
-
描述:
红杏出墙,移情别恋,这是中西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个主题,有些评论家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妇女的红杏出墙,移情别恋是由于妇女在以权力结构为基础的,大男子主义的社会里受深度压迫的缘故。因此妇女
-
评奥尼尔剧作中女性的浪漫与悲剧形象
-
作者:
卢伟敏
来源:
文艺争鸣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主人公
尤金·奥尼尔
天边外
安娜
美国戏剧
影响深远
爱情
戏剧创作
女性形象
诺贝尔文学奖
-
描述:
尤金·奥尼尔(1888—1952),是美国戏剧的拓荒人,他一生共4次获普利策奖(1920,1922,1928,1957),并于193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戏剧创作不但在美国影响深远,被认为是美国的戏剧之父,而且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不少评论家和文学史家将他列为20世纪世界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
-
“中国第一媳妇”海清:谜一样的隐婚馨香久远
-
作者:
姜雪峰
来源:
伴侣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馨香
盐水鸭
神秘色彩
新闻发布会
观众
安娜
婚姻
女性形象
感情生活
双面胶
-
描述:
海清是我国著名演员,由于她在《玉观音》《双面胶》《王贵与安娜》及《心术》等热播影视剧中,真情塑造了一个个秉性各异而又鲜活的女性形象,使其大受观众喜爱。不过,走红多年的海清的感情生活一直是谜团一片
-
安娜的血
-
作者:
何向阳
来源:
当代作家评论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复杂性格
心灵性
男性作家
角色化
繁漪
面具
安娜
脸谱
图腾
女性人物
-
描述: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一百年来的女性形象,检索起来,存在两种被动,一种被动在男性笔下,图腾与禁忌之识,人物的被动性在脸谱——角色化;图腾式的“母亲”形象与祸水式的“妖姬”形象所表征的女性不仅划开了善恶的经纬——哪怕简单到图解地步,也将单人物置于某一理念的符号化境地,所以无论善、恶,人物的“被塑”性到了可以理念标本抹煞血肉性格的地步,虽也有兼有二者复杂性格的繁漪式人物,但大多现场化平面化结局化,性格是给予设定的,它已然成型,至于女性的内心,多不深入介人,看不出变化,纵有演进,也多线性、单向,男性作家致力于树立一种
-
谈谈对安娜悲剧的看法
-
作者:
刘绿宇
来源:
南都学坛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上流社会
宗教观
看法
资产阶级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
卡列宁
个性解放
女性形象
爱情自由
-
描述:
安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笔下一个迷人的女性形象,自作品问世一百多年来,安娜悲剧的原因成了人们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读者和评论家们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拟就这一论题也发表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同行
-
简·爱、娜拉、安娜形象比较
-
作者:
余页
来源:
中文自修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基本动因
欧洲文学
夏洛蒂·勃朗特
娜拉
解放思想
安娜
罗切斯特
简·爱
女性形象
比较谈
-
描述:
在我们面前出现的是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的三位著名的女性形象,她们的坎坷命运博得人们的同情,她们的独特风姿又深为读者所喜爱。让我们把这三位不同国度的作家的形象放在一起作比较谈的基本动因,显然首先是出于这一点,即她们都是那一时代具有个性解放思想并敢于向旧制度挑战的出色的女性形象,尽管她们的差异也同样明显。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同名小说的主人公。这一形象的光彩是通过她的曲折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