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女性价值追求——论陶渊明诗文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郭景华   来源: 兰州学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孤独   陶渊明   女人  
描述: 通过对陶渊明家庭人伦关系的考察,充分揭示以往陶渊明研究中那些习焉不察的情感世界:陶渊明的孤独同其缺乏异性的精神支持有相当关系。陶渊明诗中对古代列女的钦慕显示了他对女性价值的肯定。
从自我主体的塑型到叙述形式的探索——从女性意识呈现角度重审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创作
作者: 陈娇华   来源: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孤独   女性意识   女性内视角叙述   自我形象  
描述: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在重铸女性自我形象和叙述形式革新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体现了作者鲜明的女性意识;同时对于女性写作和女性解放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其所存在的不足也给女性写作及女性解放留下了一些遗憾。
黑皮肤的女力士参孙——作为灵魂人物与精神象征的孤独的反抗者索菲娅
作者: 王琼   来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   索非娅   力士参孙   孤独   紫色  
描述: 无论是在艾丽丝·沃克的创作中,还是在黑人女性形象的长廊中,《紫色》中的索菲娅都是一个光彩夺目、具有独特魅力的黑人女性形象,堪与《圣经》中的力士参孙相媲美.她那仿佛与生俱来的反抗精神,无比强健的身体和精神力量,是黑人女性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反抗原动力的象征,也是作家本人作为黑人平权运动斗士的形象投射.
寻求确定女性文学身份的孤独猎人
作者: 王慧英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比较   孤独   文化   文学身份   性别  
描述: 尽管李清照(1084 - 1156)和伊丽莎白·巴莱特·白朗宁(1806-1861)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她们却在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她们的著作震撼了文学评论界,在文学史上评论家们对其进行过广泛的研究。本篇论文作者所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她们能在传统的文学界成为出类拔萃的女诗人?这二人都生活在中国和英国族长制的社会里和男性统治的文化中,女性的发言权和女性问题一向被忽视,女性文学被贬为男性文学之下,而且她们经常处于劣势和较低的地位之中,在中国女人被视为被动的角色和附属物,在英国
孤独“红粉”的剩余想象
作者: 张学昕   来源: 南方文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想象   孤独   苏童小说   女性人物形象   文学人物   剩余   女性形象   人物论  
描述: 即使仅仅从女性人物形象的角度讲,苏童对当代文学人物画廊的丰富也是有着重要贡献的。他以荡气回肠的柔美文字创作了许多独特的女性形象。他通过对女性世界的描摹、观照,表现她们的哀苦悲凉、缱绻细腻的风骚与艳情。我们注意到,苏童小说女性人物形象最令人耳目一新和不同凡响之处
孤独“红粉”的剩余想象——苏童小说人物论之二
作者: 张学昕   来源: 南方文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想象   孤独   苏童小说   女性人物形象   文学人物   剩余   女性形象   人物论  
描述: 即使仅仅从女性人物形象的角度讲,苏童对当代文学人物画廊的丰富也是有着重要贡献的。他以荡气回肠的柔美文字创作了许多独特的女性形象。他通过对女性世界的描摹、观照,表现她们的哀苦悲凉、缱绻细腻的风骚与艳情。我们注意到,苏童小说女性人物形象最令人耳目一新和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他极力地抒写了许多女性凄艳的命运及其无法避免的毁损,同时还从这一角度毫不隐晦地映现出男性世界的颓败的生存境况。“颓废”这个外来语词,在中国现代语汇的不同语境、不同范畴中产生了不同的涵义,一般地说,它与“情色”“放荡”“颓唐”“败落”“欲望的宣
孤独、贫困、死亡的威胁——《熟路》和《威塞奥尔奶奶的弥留之际》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甘慧芳   来源: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凯瑟琳   孤独   贫困   美国南方文学   小说作品   死亡   威胁   叙事手法   女性   短篇小说  
描述: 尤多拉·韦尔蒂和凯瑟琳·安·波特同为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人物,两人的作品都真实地反映了美国南方的生活。两人的短篇小说作品《熟路》和《威塞奥尔奶奶的弥留之际》堪称短篇小说的典范。两篇小说用不同的叙事手法刻画了性格坚强,命运多舛的女性,揭示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问题。
上帝的肋骨是谁?
作者: 张慧哲   来源: 全国新书目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亲   孤独   成人   男子   童话   上帝   故事   肋骨   男性世界   男人  
描述: 20世纪8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全面高涨,在女性形象日愈强大的同时,男性的身影则日趋惨白。女人是男人的肋骨,而男人又是谁?没人追问,也没有答案。当此之际,诗人罗伯特·布莱力挽狂澜,写下《上帝之肋》一书,重塑男人与雄性的概念,从而掀起了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浩浩荡荡的男权运动。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