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 】搜索到相关结果 1129 条
女性 在全球化中的地位及其反全球化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丹
来源: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全球公正运动
全球化
妇女运动
反全球化运动
女性
描述:
全球化给女性 地位带来了一系列冲击和影响。在全球资本、政法体制及家庭男权的重压下,女性 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反全球化等新的社会运动正在与妇女运动一起成为女性 抗议贫困和不公、争取自身权益的新形式,女性 在运动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明显建树,走在了时代前列。
从女性 金融从业人员历史变迁看女性 职业发展
作者:
刘荣多
来源:
湖北社会科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职业
历史
妇女运动
金融
女性
描述:
从我国女性 金融从业人员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社会经济的进步是女性 职业空间拓展的根本原因,妇女运动直接推动了女性 的就业,而女子教育为女性 进入社会提供了内在条件,此外政府为推动女性 职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走出私人领域:法学教育、法律职业中的女性
作者:
刘小楠
来源:
政法论坛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法学教育
女性主义法学
法律职业
女性
女性运动
描述:
女性 进入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是西方女性 主义思潮影响和妇女运动推动的结果,而女性 进入法律界反过来也促进了妇女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和女性 主义法学的产生。20世纪70年代以后,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中性别歧视明显地
男性不在场:台湾女性 参政的性别阶序格局
作者:
姜贞吟
来源:
台湾社会研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参与
性别阶序格局
立委选举
女性
性别
描述:
象,目的在找出台灣女性 參政的社會條件為何。研究發現如下:(1 )台灣女性 參政持續受到政治家庭與地方勢力的結構因素影
台风为何多用女性 名字
作者:
佚名
来源:
教师博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台风
夜晚
暴雨
警报
女性
描述:
有一天,那是一个台风大作的夜晚,吴先生在家里一边看着关于台风的警报,一边被窗外的狂风暴雨吓得胆战心惊。这时,他突然发现了一个从来没有注意到的事实:那些让人害怕的台风居然无一例外地都有一个温柔的女性
台湾“立委”选举制度对女性 参政的影响
作者:
林晓芳
来源:
现代台湾研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参与
影响
台湾省
选举制度
女性
描述:
近年来,女性 参政成为台湾政坛上引人注目的现象,亦引发学者们的研究兴趣。台湾的女性 参政,与妇女运动的发展有密切关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腾飞带动了台湾地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妇女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提高,为妇女运动的成长奠定基础。70年代,
明代情性思潮下的女性 文学嬗变
作者:
刘士义
来源: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性思潮
狭邪
文学嬗变
两性
女性
描述:
两性及女性 是明代启蒙文人关注的一个重要焦点,亦是明代情性启蒙运动的重要维系。情性启蒙运动萌芽于明初文人对情与理的哲学探讨,并逐渐发展为对"情与理"、"两性及女性 "的社会践行。情性思潮直接促发了明代
论现代女性 文学中的女性 欲望书写
作者:
李智伟
来源: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欲望
羞涩
压抑
矛盾
女性
描述:
对于五四运动后逐步踏上社会舞台的新女性 而言,其人生最大的困惑与难堪体现在对"女"性这一生理定位上。作为与男性相对而言的生物体,她们有着与男性同样的生理欲望和需求。然而数千年的文化传统对女性 欲望的压抑
当代藏族女性 文学探析
作者:
华毛
来源:
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藏族
作家
文学
学分
女性
描述:
The essay on the basis of some related documents of literature to mention that the Tibet-an women literature is a sort of Tibetan literature. Furthermore, it tells u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ibetan women writer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and so forth.
逃离“正常心灵”:当代西方女作家对女性 本体意识的书写*
作者:
李雪梅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本体意识
正常心灵
逃离
书写
女性
描述:
“女性 书写”无疑是女性 主义的重要实践和女性 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女性 主义以解构性别差异从而达到消解性别的社会定位,以实现男女两性平等为起点和目标,但由此也造成了性别差异可能成为其既需要消解又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