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 】搜索到相关结果 2359 条
被欣赏还是被损毁的女性 ?——法国广告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探究
作者:
袁雪宜
来源:
厦门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歧视
旧男权模式
法国广告
女权主义
女性
描述:
众所周知,法国是很尊重女性 的国度。但是,法国广告中女性 裸体形象随处可见,对此,法国女性 持两种不同的态度:不以为意或者反抗。大多数法国女性 都没注意到且很难辨认出广告中存在的性别歧视,是因为人们在意识中
以女性 为“精神依托”的谷崎润一郎文学―从个人层面到国家层面的升华
作者:
刘芽南
来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谷崎文学
救济
国家
个人
女性
描述:
日本耽美主义大家谷崎润一郎,五十五年不懈笔耕,构建起华丽而丰饶的文学世界。推荐他为195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候选者的三岛由纪夫,在推荐书中大力称赞他是“以最高水准成功地将日本古典文学和西洋现代文学完美融为一体的作家。”1964年,他成为首位当选为全美艺术院?美国文学艺术学院名誉会员的日本人。但是,与海外的好评形成鲜明对照,日本国内对谷崎才能及其创作的评价并不高。整体而言,进入现代以后,从各个层面、方面对谷崎及其文学的研究呈增加趋势,且渐获较高评价。在中国,虽然也呈增多趋势,但仍然缺乏系统而深入的谷崎文学研究
程抱一作品中的女性 颂歌
作者:
吴雨晴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他者
跨文化
道家思想
程抱一
女性
描述:
在文学与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女性 形象几乎出现在每一位画家的画中、每一个作家的笔下,女性 这个题材已有过众多精彩的呈现,要推陈出新愈发艰难。然而,在程抱一的笔下,女性 形象却具有别具一格的特点。他的作品宛如
《北京女报》传递的西方女性 形象
作者:
赵继红
来源:
北京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形象
文化
他者
报刊
女性
描述:
《北京女报》创刊于1905年8月20日,是我国第一份妇女日报。《北京女报》中有大量关于西方女性 的论述和报道,这些论述和报道构筑起鲜明的西方女性 形象。本文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方法论,具体分析
精神暴力下的女性 书写—论《金锁记》和《玫瑰门》的人物命运
作者:
戴学慧
来源: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玫瑰门
金锁记
生存状态
女性
精神暴力
描述:
铁凝和张爱玲是书写女性 的优秀作家,她们的作品为我们揭示了男权社会之下女性 的内心世界、生存状态和女性 个体的生命意义等。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铁凝的《玫瑰门》和张爱玲的《金锁记》,这两部作品集中描写了女性 在
“可悲、可叹、可赞”-香港电影中底层女性 真实书写
作者:
管晨蓉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真实
香港
空间
底层
女性
描述:
论文以香港电影中的底层女性 形象为研究切入点,探讨香港电影借底层女性 所展示的香港文化。以底层研究、女性 研究中找到理论支撑,探讨香港电影中底层女性 是如何被电影人表达的,又是如何被观众所讲解的,并由此挖掘
抗争与“回归”:王全安电影中女性 的悲剧“宿命”
作者:
刘红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全安电影
宿命
抗争
回归
女性
描述:
在王全安导演的几部电影中,女性 一直是他关注的对象。对于女性 形象的塑造和人文主义的关照,成为王全安电影中一道闪亮的名片。在本篇论文中,主要论述的是电影中女性 人物的悲剧命运。文章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
论张翎小说的女性 叙事
作者:
屈兰
来源:
南昌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叙事
张翎小说
视角
女性
描述:
的共鸣,女性 角色尤甚,张翎总是运用女性 的视角、以女性 特有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表现女性 的意识与诉求。因为慈悲所以宽容,因
白公《女儿会》中的民俗描写研究
作者:
向清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语言
民俗
仪式
《女儿会》
女性
描述:
和薛家数代女性 婚姻的关联为纬;以石灰窑、大山顶、野猫嶆三个空间为据点,呈现女儿会近300年的历史进程和社会风貌。生活在鄂西恩施的作家白公,以自己熟悉的故乡为根据地,以自己的本土经验为小说素材,使得小说
《被附身的女人》作品中历史延续性剖析
作者:
黄训祎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神话
希望
乌托邦
抗争
女性
描述:
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梦想都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追寻美好未来的力量。尼加拉瓜女作家休孔达·贝莉(Gioconda Belli)在她的小说处女作《被附身的女人》中刻画了一代热爱自由、勇敢无畏、个性鲜明、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他们生不逢时,在独裁统治的黑暗中艰难前行,但也正是那个时代造就了那一代年轻人不平凡的人生。1988年小说发表后,立刻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和读者们的青睐。1989年获德国安娜·希格斯奖(Premio Anna Seghers),同年获德国书商、图书管理员和出版社基金会奖项(Premio 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