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视角】搜索到相关结果 182 条
-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渊源与发展
-
作者:
戴京倞
来源:
芒种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尔维
洛奇
文学世界
女性视角
新女性形象
历史人类学
普拉斯
中国女性文学
欧茨
女权主义运动
-
描述: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世界女权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内高涨的情势下兴起的一种文学批评思潮。一批英美女权主义作家,如凯特·米勒特、肖瓦尔特、西尔维娅·普拉斯和卡洛奇·欧茨等,通过她们的论著和言行,站在历史人类学、文学和两性政治的角度批判了现代社会对女性的概念"欺诈"和"话语霸权",试图树立真正的不以男人视角诠释和解读的新女性形象,并重新构建女性文学史,用女性视角解读一切文学现象,把基于两性平等的女性文学形象从文学世界移植到现实社会中,从而把女性从男权社会压迫下解放出来,实现真正的妇女解放。这一文学理论思潮不
-
当田沁鑫遇到张爱玲——浅析话剧《红玫瑰白玫瑰》
-
作者:
王艺璇
来源:
戏剧之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有夫之妇
王娇蕊
女性视角
被动选择
新女性形象
白玫瑰
思想解放
同名小说
田沁鑫
小说语言
-
描述:
由罗大军编剧,田沁鑫执导的话剧《红玫瑰白玫瑰》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田沁鑫跨越66年的时空,将小说语言打破并重新解构搬上舞台,与张爱玲携手演绎时尚版红白玫瑰,别出心裁,令人拍手称赞,在这里,女人不再被动选择,突破节烈观,大胆追逐自己的幸福,纵然用情太深终是徒劳,但却树立起思想解放的新女性形象。佟振保生命里的两个女人,白玫瑰和红玫瑰,妻子和情妇,该丢弃谁选择谁,振保在话剧中经过一系列
-
女性主义视角下对张爱玲小说的解读
-
作者:
曹洁萍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眼光
曹七巧
文学作品
女性视角
张爱玲小说
女性主义视角
解读
写作心理
女性形象
胡兰成
-
描述:
张爱玲作为现代文坛中的一朵奇葩,凭借着自己独特的女性细腻的写作心理和艺术魔力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张爱玲凭借着女性敏锐的眼光,用犀利的文笔创作着自己的作品,她塑造一个个鲜活的惟妙惟肖的女性形象在文学界独树一帜。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大都从自己独特的女性眼光入手,来向读者描述自
-
微评
-
作者:
暂无
来源:
四川劳动保障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经济活动
社会进步
发展社会
女性视角
妇女地位
用工荒
创业过程
民生事业
政府工作报告
社会活力
-
描述:
全面小康呼唤妇女智慧和力量“男女并驾,如日方东”。在中国,女性被形象地称为“半边天”,这准确地概括了妇女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的实践也表明,推动妇女参与社会与经济活动,能有效提高妇女地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妇女无疑是重要的人力资
-
女性视角下斯蒂芬·茨威格小说思维模式的深层解读——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森林上空的那颗星》为例
-
作者:
刘潇
来源:
唐山文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话语模式
情感要求
男性话语
女性视角
著名小说家
茨威格
心理描写
深层解读
同类题材
斯蒂
-
描述:
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以深入细致的心理描写塑造了许多闻名于世、为大家所喜爱的女性形象。本文从女性视角出发,对茨威格的两部同类题材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森林上空的那颗星》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他的创作其实暗含了男性至上的思维模式和话语模式。一、对作家和作品的梳理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他的作品被译成五十多种语言,他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茨威格受弗洛伊
-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
作者:
李薇
张艳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达西
凯瑟琳
女性视角
《傲慢与偏见》
中产阶级家庭
社会地位
奥斯汀
文字描述
男性社会
男权主义
-
描述:
简·奥斯汀的作品多与女性婚姻有关系,她的视角非常独特,对事物观察非常细腻,用诙谐、幽默的文字描述她周围的世界。作为当时社会为数不多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彻底打破了以男性文学为主导的局面,她以女性视角观察社会女性,以文学角度对女性形象进行描述,向社会发出了女性声音。《傲慢与偏见》是她女性意识体现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被社会公认的揭示女性意识的作品。18世纪末期,英国是以男子为主导的男性社会,女性在当时社会地位十分低
-
自由一瞬,珍贵如金
-
作者:
尔东
来源:
中学生百科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视角
萧军
许鞍华
王志文
爱恨情仇
卧床期
萧红
《黄金时代》
李樯
呼兰
-
描述:
舞台、银幕、荧屏为什么都是四方形?四方的世界就通过这些媒介融聚在你的眼前。四方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在戏剧和影视的海洋中,我们更深入理解本期主题的意蕴,并以文字之抽象来再现视觉与光影的冲击。电影《黄金时代》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大的时代背景,给我们描述了女作家萧红的一生,她这一生的爱恨情仇和属于她的黄金时代。而导演许鞍华用一贯擅长的女性视角在淡淡叙述着她这一生的转折,穿插着友人对萧红的点滴回忆,一个活在文字背后的女性形象也变得生动起来,或许这是许鞍华理解下的萧
-
《简·爱》中女性主义意识解读
-
作者:
车晓睿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格尊严
女性视角
夏洛蒂·勃朗特
女权主义
罗切斯特
简·爱
女性主体意识
女性主义意识
女性形象
平等
-
描述:
夏洛蒂·勃朗特是19世纪英国文坛一位杰出的女性小说家。作为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名作,《简·爱》一问世,便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女权主义小说。19世纪的英国,男性占主宰地位,女性没有人格尊严,更谈不上平等和独立。在这样的时代里,勃朗特一反社会传统对女性作为"家庭天使"的规约,塑造了一个有着清醒主体意识,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的女性。她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追求独立、自由、平等,并尝试以独立的女性视角来审视男权主义之下的现实社会。特别是在爱情上,简·爱敢于争取自我的幸福,不屈从于传统女性的身份,努力改变女性"被选
-
试论喻红绘画中的女性意识
-
作者:
邱丽君
来源:
艺术教育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艺术家
女性视角
女性意识
母性意识
类型化
个性化
人物画
绘画
女性形象
人物形象
-
描述:
人物画负载着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价值理想,正如从《呐喊》中我们可以读出工业资本时代的异化、反常,社会的分裂和个体的孤独,从《玛丽莲·梦露》中可以读出后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以及明星崇拜一样,人物画的人文内涵潜在地隐含于画面人物形象的阅读之中。从社会学层面上讲,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大致可以概括为“个性化”与“类型化”两类。个性化形象往往传达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状态在个体形象上的折射,从而在心理真实的层面上成为时代风貌的局部写照;类型化的形象则是创作者从社会中某一类人物中提炼出的形象,他(她)们具有鲜明的
-
潜隐的迷失——试论新时期女性视角下女性形象描写的失误
-
作者:
杨红
来源:
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主人公
新时期
女性视角
性模式
王安忆
女性角色
女作家创作
女权主义
男性中心
形象描写
-
描述:
女人和男人,是均衡地构成人类社会的两个部分。离开了女人,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因此,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都离不开对女性的描写,而对女性的描写,又都体现着那个时代对女性的理想设计。
<
1
2
3
...
14
15
16
...
17
18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