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研究 】搜索到相关结果 357 条
近5年来国际女性研究领域主流期刊可视化分析
作者:
开滨
来源: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研究
主流期刊
多维尺度分析
期刊共被引分析
知识图谱
描述:
对Web of Science引文索引数据库中近5年来女性研究领域的7101篇文献的被引期刊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和共被引分析的结果表明,该领域的主流期刊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为医学健康类和人文社科类。其中医学健康类包括各类医学研究类及女性健康类期刊;人文社科类包括性别研究、女性主义研究、女性暴力研究、女性社会学研究、女性心理学研究等期刊,同时各类期刊中均存在中心性较大的期刊,这些期刊对该领域内知识的传播流动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认同政治与伯明翰学派的学术论域
作者:
陈磊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认同政治
女性研究
亚文化研究
伯明翰学派
种族研究
描述:
二战后,英国的政治与文化氛围发生巨变,威廉斯、霍尔等左翼学者开始转向当代大众文化问题,以图为开辟新的左翼政治寻求学理资源。霍加特建立的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旨在进一步推进大众文化研究。该中心成员深度参与了六七十年代的学生抗议、女权运动等新社会运动,促使他们萌发出基于其认同政治的问题意识和选题设定,由此发展出女性研究、种族研究等学术论域,改变了伯明翰学派的原有学术发展路径。这与其学人代际间的群体特征和政治认同差异密切相关。随着激进文化的退却,该中心的学术与建制日益体制化。
可见与不可见:社会性别视角下的中国媒介与女性
作者:
刘利群
来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中国媒介
显性
隐性
女性研究
描述:
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媒介与女性关系进行深入观察,透过一些可见的议题和现象,以及不可见的社会深层机制与缘由,对当代纷繁复杂的中国媒介与女性景观进行学术层面的系统梳理。作者认为当前中国的媒介与女性关系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可见的呈现:媒介成为性别议题呈现的主要场域”、“可见的推动:媒介成为为女性赋权的利器”、“不可见的制造:消费文化与传统性别文化结盟”、“不可见的缘由:理论研究与媒介现实错位”。
从女性研究到女性学学科建设:高校女性学发展脉络
作者:
魏国英
来源: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发展脉络
女性研究
本土特色
女性学
高校
描述: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的新时期高校女性研究,从传统既有学科的女性分支研究到独立的女性学学科建设,走过了"自下而上"的启动和"自上而下"的推进,"从外到内"的开拓和"从多到一"的整合,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和批判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探索之路,形成了有别于西方女性学的成长路径和本土特色。这既是高校女性研究不断深化的结晶,也是我国女性学学科持续发展的财富。
《民间文学的女性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民俗研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节日习俗
女性研究
爱情故事
历史传说
民间文学
描述:
洪淑苓著,(台北)里仁书局2004年2月出版。本书透过与女性相关之历史传说、爱情故事、回娘家歌谣、七夕诗文与节日习俗的考述。[第一段]
女性何以能承受礼法之重——对明末理学世家蕲州顾氏妇女的考察
作者:
赖玉芹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末
封建礼制
女性研究
黄州
理学世家
描述:
明末的江南妇女已经有一定的女性意识萌芽,对礼法制度有所不满和冲击,而内地的女性仍然处在礼法文化的浓厚氛围中,恪守本分,遵从礼制。以明末湖北蕲州一个理学世家的女性为个案,尝试沿着目前学界女性史研究的路径,将历史时期的女性还原到其生活的场景中,考察中国古代女性是如何受到礼法制度规范的,她们为何能够承受严密的规范和束缚,并探寻她们的真实心理。
台湾女性爱滋病毒感染者生活经验初探质性研究
作者:
蔡春美
来源:
台湾社会工作学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殖健康
女性研究
爱滋病毒感染者
烙印
生活经验
描述:
台湾女性爱滋病毒感染者生活经验初探质性研究
女性生气表达与自尊、人际亲密及忧郁的关系-以北部某科大为例
作者:
杜淑芬
叶安华
王建雅
来源:
教育心理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尊
忧郁
女性研究
人际亲密
生气表达
描述:
女性生气表达与自尊、人际亲密及忧郁的关系-以北部某科大为例
性别的巨大差异―全球女性从属特征的文化、认知与社会基础
作者:
C.
F.
爱波斯坦
李中泽
黄泽云
来源:
国外社会科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
文化
女性研究
性别
心理
描述:
基于性别的分类方法是最基本的社会分类方法,它是包括家务劳动分工、劳动力、政治和宗教在内的多数主要社会建制的组织基础。从全球范围来看,女性的性别角色往往被认为是从属于男性的,于是,这种性别划分就强化了女性在生儿育女和辅助活动中的作用,并限制了她们的自主权,限制了她们参与决策和从事高额报酬工作的活动,由此将女性置于危险之中。同时,这一过程也由于社会、文化和心理机制的作用而被强化。这种性别划分也因不同群体的稳定性和各种社会运动的成功性而有所不同。现在,性别分析往往被孤立开来,因此,建议所有社会学家都应在自己的研
质性研究如何建构理论?——扎根理论及其对传播研究的启示
作者:
王锡苓
来源: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构理论
质性研究
方法论
女性研究
扎根理论
描述:
从认识论的层面比较了实证研究与质性研究的差异,重点介绍了作为质性研究方法的扎根理论的渊起、理论基础和研究程序。表明扎根理论为质性研究的理论建构、为填平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之间的鸿沟提出了一整套程序与技巧,最后指出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为传播研究的方法论和弱势群体研究以有益的启示。
<
1
2
3
...
8
9
10
...
34
35
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