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权利】搜索到相关结果 8 条
-
父权文化下的女性权利及新中国女性权利发展
-
作者:
王丹
来源: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的解放
女性权利
父权文化
-
描述:
女性与男性应该拥有同等的人权。但在传统的父权文化统治下,女性形象受到弱化和丑化,女性的人权无法得到实现。当今世界各国都采取了有力措施保障妇女权利。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女性得到了巨大的解放,中国采取了各种有力措施保障女性的权益。没有妇女的解放,就没有全人类的解放,性别解放已成为我们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也成为消除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的解放的最后障碍。
-
一个被误解被丑化了的女性形象:论夏金桂
-
作者:
李新灿
来源:
江汉论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夏金桂
误解
女性权利
男权意识
丑化
-
描述:
夏金桂是一个被误解被丑化了的女性形象,主要原因是作者、续作者在创作这一形象时受到了潜在的男权意识的制约,而读者则受到了作者与续作者强势话语的驱使。夏金桂的妒与泼,是一夫多妻家庭中女性正常的情感反应,对推动一夫多妻制向一夫一妻制过渡有进步意义。她身上的"淫",是高鹗曲意丑化的结果。婚姻伊始她就想"自竖旗帜",从争取女性权利的角度看,夏金桂形象的积极意义远在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金陵十二钗之上。
-
论《午夜之子》的女性书写
-
作者:
林苑
来源:
惠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萨尔曼·拉什迪
父权焦虑
女性权利
妖魔化
《午夜之子》
-
描述:
印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的小说《午夜之子》展现了后殖民女性的书写,斯皮瓦克的性别理论有助于建构作品的女性身份。分析《午夜之子》中女性的话语权、女性形象的妖魔化及女性的不忠,展现作品中性别权利的颠覆和殖民霸权逻辑背后的父权焦虑,进而深刻批判殖民主义意识形态。
-
上海摩登——论《玲珑》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龙佳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玲珑》
女性权利
都市摩登女性
女性形象
女性自我意识
-
描述:
《玲珑》作为一本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畅销女性杂志,通过为数众多的图片和相关文章,为公众呈现并且直接参与塑造了一个注重外在修饰、乐于追求全新的都市文明生活方式、努力争取女性权利的全新的都市摩登女性形象。与此同时,《玲珑》也紧跟着上个世纪前期追求女性解放的时代要求,以一种温和、渐进的方式来对女性自我意识进行着启蒙。可以说,籍由对于《玲珑》的解读,我们不仅能够追溯三十年代流行女性...
-
不规范的女人,规范的位置:从性别研究角度分析勃朗宁夫人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范翠华
来源:
贵州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英国文学
诗歌
女性权利
女性形象
勃朗宁夫人
-
描述:
勃朗宁夫人(1806-1861)是英国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女诗人之一。她的《葡萄牙十四行诗》从当时到现在仍为世界各地的恋人们所吟唱。勃朗宁夫人最早为中国人民熟悉并热爱正是她与勃朗宁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以及她的与之相关的《葡萄牙十四行诗》,因此,国内学者?
-
来稿观点集粹
-
作者:
宓瑞新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问题
卫生保健知识
职业发展
性别歧视
女性权利
就业政策
女性形象
-
描述:
因《妇女研究论丛》来稿量增加,而作为双月刊,许多有价值有争议的文章无法全文刊登,为此,我们开辟“来稿观点集粹”一栏,将一些论文的观点摘编于此,与大家一同分享。如有刊物对这些论文有兴趣并欲刊发,可通过本编辑部与作者联系。
-
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觉醒后的悲剧性命运
-
作者:
乔茹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义运动
男权社会
性别歧视
女性意识
女性身份
女性权利
觉醒
布兰顿
男性社会
女性形象
-
描述: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世界第一次大声疾呼女性权利,由此拉开了女性主义的序幕,产生了一系列关于女性主义的理论思潮,其发展由关注女性的政治权利到批判性别主义、性别歧视和男性权利中心主义,这场运动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其层面之广、程度之深、理论之丰富,成为世纪之交历史舞台上的一道奇观。在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女性主义电影也迅速发展起来。
-
评《〈金瓶梅〉三女性透视》
-
作者:
陈洪
来源:
天津社会科学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权利
君德
泼悍
春梅
作品
正面描写
三女性
潘金莲
划时
《金瓶梅》研究
-
描述:
近十余年来,《金瓶梅》研究渐成显学,出现了一批可喜成果,罗君德荣的《〈金瓶梅〉三女性透视》(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以下简称《透视》)即为其中颇有新意的一种。《金瓶梅》为我国小说史上划时代之作,它的一个突出特色是浓墨重彩刻划出了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等女性形象。把妇女作为作品主人公来正面描写,这在我国长篇小说中是第一部。研究《金瓶梅》不能不注意到这一点。在先贤及时贤的“金学”论著中,涉及此点者多矣,而探颐索幽,论之以专书者,尚不多见。《透视》选择这一角度解读《金瓶梅》便抓住了作品特点,便于深入开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