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女性批评
作者: 翁德修   来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批评   理论依据   语言   两性平等   妇女写作   妇女文学   心理分析   文化背景   女性文学   传统文化  
描述: 本文从生理、语言、心理分析和文化等四个方面评述和讨论了女性批评的理论依据。作者认为,着眼于以上四个方面的女性批评,尽管有些理论观点尚属牵强甚至荒诞不经,但是意在提倡两性平等、发现妇女文学的自身价值、探求女性文学的特征和向以男性为主的传统文化提出挑战的主张,无疑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而且,立足于妇女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同时,还顾及到女性生理、语言、心理,以及阶级、种族、国籍和历史等因素,来探讨妇女写作特点和差异的批评途径也是十分可取的。
“自己的天空”——海外华人女作家联谊会第二届年会述评
作者: 庆华   来源: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海外华文文学   赵淑侠   海外华人女作家   述评   华文作家   “女性意识”   天空   女性文学   陈若曦   二届年会  
描述: 一九九一年十月十一日晚,陈若曦、於梨华、简宛、李黎、喻丽清、蓬丹、刘安诺、平路,以及赵淑侠,张信生、戴小华、李元贞等四十余位海外华人女作家从世界不同角落会聚到美国加州洛杉矶的西来寺,为海外女作家联谊会第2届年会的召开兴奋不已。这届年会会期两天半,着重探讨了女性文学的发展及其地位的提升问题,海外华文文学的定位问题,座谈讨论了“出版与投稿”问题。会议期间,赵淑侠、戴小华等介绍了他们各自在当地推动华文文学发展所作的努力。
在签证大厅里
作者: 杜虹   华舫   来源: 公民导刊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   女性作家   纽约市   中文   中国大陆   文化交流   写作   签证   女性文学   交流活动  
描述: 今年五月,美国纽约市的中文杂志《彼岸》发表了我从网上投去的一篇文章,据责任编辑告知,我是第一个在该刊上发表文章的中国大陆作家,因此他们作为重点作者介绍,同时刊登了照片和简历。初冬,从大洋彼岸发来一纸传真,邀请我参加《彼岸》杂志在纽约举行的作者与编辑的年度联系会。邀请函上说,在会上来自各地的作者将介绍写作计划,开展热门题材的讨论,另外还有一些相关的文化交流活动。这是我第一次接到海外的会议通知,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当然很希望到女性文学的重要发源地美国去进行文化交流,能够到
“非真有才者不能怜才”:略论袁枚培育女诗人的人才思想
作者: 刘友蕙   王名超   来源: 中国人才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封建礼教   女词人   随园女弟子   培育   女子   女诗人   袁枚   随园诗话   女性文学   人才思想  
描述: 清乾嘉时期,女子学习诗词蔚为风气.特别是江浙一带,女诗人、女词人之多,超越前代.妇女文艺人才发展的这种盛况,自然是受当时反抗封建礼教思潮激荡的结果,但,大诗人袁枚首倡的功劳也不算小.袁枚是中国历史上培育女诗人的先驱.袁枚为了发展女性文学,造就一批女诗人,在中国人才史上,开创了招收女弟子的先例.从选入《随园女弟子诗选》中可知及门弟子就有二十八人,不载入《诗选》的还有十余人.其他欲受业门下,有私淑之心,未行束修之礼,但承点铁之
略说古代文学中的“相思病”
作者: 王立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相思主题   母题   中国古典诗词   抒情话语   古代文学   相思病   情爱文学   女性文学   小说  
描述: "相思病",是中国古典诗词曲中惯道的抒情话语,也是小说戏曲中每多出现的母题套路。与其覆盖面广,又早已引起论者注意,这里略加考述,作为研究古代相思情爱文学、女性文学的参考。弗莱《批评的解剖》中指出过,小说只能从小说中产生,诗歌只能从诗歌中产生。这话未免有些武断。至少中国古代的相思病母题是从史传中产生,经诗歌在文人心灵深层拓展,再由小说全面铺开造其峰巅的。古代诗话很早就对相思病的文学表现
来自高门巨族里觉醒女性的呼唤--凌叔华小说创作概观
作者: 杨洪承   来源: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作家   五四女作家   现代性爱   《花之寺》   丈夫   小姐   凌叔华小说创作   家庭   女性文学   性爱意识  
描述: 在五四女作家群中,凌叔华并不是十分突出的,但她的艺术世界却有自己独特的天地。早在三十年代中期,鲁迅先生便独具慧眼地指出,凌叔华“恰和冯沅君的大胆、敢言不同,大抵很谨慎的、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所描写的绝不相同的人物,也就是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小说二集序》)我们的概观不想死守机械的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批评模式,作补充说明。这里仅试图从现代性爱意识的觉醒,五四时代女作家群的崛起,以及女性文学的意义等较广阔的背景中,重新审视凌叔华小说创作的个性特征。
女性主义文学角色的解构与重建
作者: 艾晓明   来源: 国际学术动态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弗洛伊德主义   解构   角色   女性意识   女性主义文学   女性主义者   身分认同   性别意识   女性文学   性别研究  
描述: 1996年3月13日至16日,在香港由岭南学院中文系、岭南学院现代中文文学中心主办了"女性主义文学国际研讨会",有19人提交了论文,所探讨的内容主要有下述三方面。1 从理论层面探讨性别意识与女性
“没有屋顶的房问读解戴锦华”——读解戴锦华
作者: 贺桂梅   来源: 南方文坛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研究者   出版社   为文   妇女文学   历史   读解   译介   余华   北京文学   女性文学  
描述: 在当代文化、文学研究界,戴锦华一直是一个难于界说的研究者。难于界说首先在于她的研究领域。在80年代,她主要是一个电影研究者,从事电影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电影批评工作。她为文学批评界瞩目,则是1989年发表于《北京文学》的一篇精彩的文学评论文章:《裂谷的另一侧畔——初读余华》,以及她与孟悦合著的女性文学研究论著《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娴熟的西方理论背景,融汇了理论洞见、敏锐的历史洞察力和艺术感受的文本细读,
苦界·朗园·纸项链:从“布老虎”丛书看当下文坛的几点折光
作者: 蒋晖   来源: 南方文坛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九十年代   作家   文学价值   通俗文学   新时期文学   河北教育出版社   老虎   图书发行者   女性文学   文化思考  
描述: “布老虎”丛书可以说是九十年代商业操作最成功的一套文学丛书,据竞人天地出版公司徐学华介绍,除了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女性文学丛书堪与之媲美外,迄今仍无出其右者。我们生活在北大,除了终日与书为伍,更是日益感受到图书市场的空前繁荣,沿着北大的南墙你去数数吧,在近一两年内,新林立了多少家书店,再走进去看看,那些装帧美仑美奂、弥漫在里巷杂谈里面的书籍不由令人感慨万千:一个图书的帝国似乎正在悄然崛起。然而,那些开创帝国的图书发行者们与我们书呆子看法迥异,他们认为,纯文学与市场的结合并不完善,尽管市场上已经出了无数
中西文化碰撞 传统现代交融--试论陈若曦《远见》的文化意蕴
作者: 张立国   来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碰撞   海外华人   台湾   大陆   女性意识   知识分子   陈若曦   女性文学   美国梦   文化意蕴  
描述: 陈若曦以她具有生长在台湾、留学美国、回归大陆后又移居加拿大和美国的“三重放逐”的传奇式生活阅历,以及70年代初以“文革”为题材创作《尹县长》等一系列小说,开了“伤痕”文学的先河,80年代在美国创作了以海外华人生活为题材的《远见》等系列小说,为大陆读者所熟悉和热爱。本文从人类文化学角度,就“时代、历史、政治、文化‘夹缝’中的海外华人群像”,“多重文化交汇下的华人心态”和“传统与现代冲突中的女性世界”等三个方面,探讨《远见》对海外华文文学和女性文学艺术世界的独特价值和特殊贡献。析缕《远见》淳厚的文化意蕴和作家
< 1 2 3 ... 239 240 241 ... 256 257 25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