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掇拾“双性和谐”的文化意义
作者: 万莲子   来源: 文学自由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文化意义   双性和谐   女性主义文学   女性意识   文化情调   男人和女人   男人与女人   性别意识   女性文学  
描述: 掇拾“双性和谐”的文化意义万莲子有人也许已经注意到,在涉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时,我曾不厌其烦地使用"双性和谐"这一术语,很少借用"双性同体"这一西方化的概念。那是因为,在我看来,女性主义文学(包括双性作家的文学创作)作品的最佳境界应该是,宣扬了一种形而...
女权主义理论与中国当代女性先锋文学
作者: 王宁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女性同性恋   批评理论   女性意识   女权主义理论   西方女权主义   中国当代文学   当代女性   女性文学   女权主义运动  
描述: 讨论女权主义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无疑是比较文学的超学科和跨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这两者的比较具有跨越文化传统和语言界限的东西方比较文学研究之意义;而运用(来自西方的)女权主义理论来阐释中国当代女性先锋文学则有着双向意义:对照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思潮的发展及其现状,我们固然可以在中国文学的各种现象中窥见与其相象或相似的
东北、华北沦陷区女性文学的审美畸变
作者: 游友基   来源: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主人公   男权社会   女性意识   审美追求   华北沦陷区   女性文学   女性关怀   东北沦陷区   审美形态   畸变  
描述: 从1937年至1949年,在中国大地上进行了两场战争,造成了异质政权割据的独特局面。抗战期间,有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解放战争期间有解放区、国统区。战争背景下的女性文学在艰难中行进。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沦陷期间,东北沦陷区、华北沦陷区、孤岛与上海沦陷区的女性文学风貌既有共同性又有不同性。就某个具体的沦陷区而言,又有随时间推移而划出的前后期等差异性。女性文学的审美追求与审美形态呈现多元化倾向。东北、华北沦陷区女性文学的共同之处是发生了审美畸变。两个区域的审美畸变又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徘徊在这棵文明大树之下——海峡两岸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比较考察
作者: 肖菡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女性主义   男权社会   女作家   女性意识   比较考察   现代女性意识   海峡两岸   女性文学   现代女性文学   台湾女性文学  
描述: 徘徊在这棵文明大树之下─—海峡两岸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比较考察肖菡当新时期文坛上的女性文学已经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文学景观的时候,一衣带水的台湾岛上也举起了新女性主义的旗帜。今天,在我们对海峡两岸已经定格为历史的女作家的作品予以反观和比较时,不期然地发...
略论解放区女性文学新的审美追求
作者: 施润梓   来源: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生活   女作家   女性意识   审美追求   丁玲   本土作家   《我在霞村的时候》   女性文学   解放区   审美理想  
描述: 解放区是个崭新的天地,其创作队伍由本土作家和外来作家组成.与男性作家不同,女性作家中,本土作家奇缺,几乎全是来自国统区的“外来户”.虽然有的已成共产党人,但其思想基本上仍属小资阶级范畴.姓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文学修养,有的还出洋留过学(如陈学昭曾留法),一般都已取得一定的文学成就,有的在文坛享有盛名(如丁玲),她们到延安时,创作已形成一定的路子和模式.面对全新的生活,她们有着调整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审美认识与审美创造的矛盾统一关系问题,亟待解决,但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较长的时
飞出笼子去唱——从“蓝袜子丛书”看女作家的自强不息
作者: 钱满素   来源: 出版广角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丛书   女作家   袜子   部分和   女性意识   写作   主要表现   男性意识   作品   女性文学  
描述: 十卷《蓝袜子》荟萃了世界上几十个国家的几百位作家的作品,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两点:一是这些作家都是女性;二是这些作品主要表现女性意识。作家就是作家,女作家无非碰巧是女性的作家。人们并不称“男作家”某某,也不专门把男作家放在一起研究他们的男性意识,这种区别本身就很说明问题。相对男作家而言,女作家的“女人”部分和她的“作家”部分似乎有着更为密切的
拓荒的工程探索的实绩:《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评介
作者: 黄桂元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女作家   女性意识   心路历程   中国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传统   女权主义批评   文学史   女性文化   二十世纪  
描述: 拓荒的工程探索的实绩──《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评介黄桂元当二十世纪渐入黄昏的时候,我们会意识到,对于人类社会文明的思想成果与心路历程该有个科学的观照与深入的把握了。编撰《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史》(盛英主编,主笔,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可以...
新时期女性主义诗歌及批评
作者: 黄雄   来源: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诗歌批评   新时期   女性诗人   女性意识   现代主义诗歌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诗歌创作   女性文学   女性主义诗歌  
描述: 从1979年至今,伴随着现代主义诗歌的生成发展,女性诗歌创作也走过一条曲折而坎坷的道路,众多的女性诗人借助自己的话语闯入诗的殿堂,并且以自己的自由的翅膀在诗坛上抖动出眩目的光辉。从舒婷那首发出女性人格独立宣言的《致橡树》开始,女性诗人以其敏感的神经、柔弱的躯体,深沉的内在体验拓展了诗的意识空间,并以此为基础,对诗歌语言进行了先锋性探索和实验。这种探索对新时期现代主义诗歌的进步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自觉地消除了以往传统诗歌观念对女性诗歌创作方式及意义上的偏见和消极界定。十五年来的创作实践表明:女性诗
中西文化碰撞 传统现代交融--试论陈若曦《远见》的文化意蕴
作者: 张立国   来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碰撞   海外华人   台湾   大陆   女性意识   知识分子   陈若曦   女性文学   美国梦   文化意蕴  
描述: 陈若曦以她具有生长在台湾、留学美国、回归大陆后又移居加拿大和美国的“三重放逐”的传奇式生活阅历,以及70年代初以“文革”为题材创作《尹县长》等一系列小说,开了“伤痕”文学的先河,80年代在美国创作了以海外华人生活为题材的《远见》等系列小说,为大陆读者所熟悉和热爱。本文从人类文化学角度,就“时代、历史、政治、文化‘夹缝’中的海外华人群像”,“多重文化交汇下的华人心态”和“传统与现代冲突中的女性世界”等三个方面,探讨《远见》对海外华文文学和女性文学艺术世界的独特价值和特殊贡献。析缕《远见》淳厚的文化意蕴和作家
新时期女性主义诗歌及批评
作者: 黄雄   来源: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诗歌批评   新时期   女性诗人   女性意识   现代主义诗歌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诗歌创作   女性文学   女性主义诗歌  
描述: 从1979年至今,伴随着现代主义诗歌的生成发展,女性诗歌创作也走过一条曲折而坎坷的道路,众多的女性诗人借助自己的话语闯入诗的殿堂,并且以自己的自由的翅膀在诗坛上抖动出眩目的光辉。从舒婷那首发出女性人格独立宣言的《致橡树》开始,女性诗人以其敏感的神经、柔弱的躯体,深沉的内在体验拓展了诗的意识空间,并以此为基础,对诗歌语言进行了先锋性探索和实验。这种探索对新时期现代主义诗歌的进步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自觉地消除了以往传统诗歌观念对女性诗歌创作方式及意义上的偏见和消极界定。十五年来的创作实践表明:女性诗
< 1 2 3 4 5 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