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静默的角力:论江道莲《旗袍》中的人物形象及性别书写
作者: 留婷婷   来源: 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江道莲   旗袍   土生葡人   人物形象  
描述: 从男性形象的“丑”与“恶”到女性形象的“美”与“善”,从父亲的暴力与守旧到母亲的仁总与和平,也从子辈角色的失败及负心,一直到少女角色的专情与自主,江道莲以看似“传统”的《旗袍》对真正传统的男权制度进行质疑、解构与柔性反扑。她将现实的“中心”与“主体”纳入文本,予以消解、转换,并以女性视角出发,提出另一“中心”及“主体”的可能性。通过文本与作者的扣连,既使《旗袍》中幽微的性别颠覆之声被揭露,也完成了江道莲从“女性书写”过渡到“女性意识”的文字实践与思想展演。
垂死挣扎的贵妇——由《贵妇失宠》浅析茨威格男权话语倾向与女性意识复苏的矛盾性
作者: 张龙珍   来源: 金田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话语   贵妇   茨威格   矛盾性   女性意识  
描述: 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茨威格的小说被译介中国以来,就以其细腻的心理描写,真实的女性形象而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而在对其女性形象的研究中,大多倾向于“陌生女人”和“C太太”等角色,而《贵妇失宠》中的德·普里夫人却几乎呈现缺席状态.因此,本文试图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德·普里夫人进行解读,由这一女性形象挖掘深藏在茨威格无意识中的男性话语与女性意识之间的矛盾性,并进一步探究这一矛盾性的成因.
村上春树小说的女性解读:以青春三部曲为例
作者: 董群智   来源: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温情   女性意识   青春三部曲   村上春树   女性形象  
描述: 青春三部曲是村上春树走上文坛最初的作品,它字里行间折射出作家自身生活的境况,透露出作家的思想情趣。三部曲中的几位女性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长相一般,经历平凡,社会评价不高,这种大众脸谱使她们具有日常化、生活化的特性。她们主要作为男主人公性伴侣的身份出现在文本中,各自不同的行为所蕴含的温情感动了男主人公,成为他们牵挂依恋的对象。解读她们,可以帮助读者较为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女性意识,进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独立于樊篱之外的女性之花
作者: 李慧媛   来源: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林欣华   独立   传统   女性意识   宋竹西  
描述: 林欣华与宋竹西分别是小说《女强人》和《玫瑰门》中的两位女性人物,作家朱秀娟和铁凝在刻画她们时有诸多相似之处,使之成为两株绽放于传统樊篱之外的女性之花。从她们身上我们不仅能够描摹海峡两岸现代女性形象的新轮廓,还能从两位女性形象的比较中找寻新时期两岸女性文学的契合点,从而发现两岸女性文学的发展道路在几经波折后殊途同归。
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的《新格拉布街》解读
作者: 李倩   刘须明   来源: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生态女性主义   女性意识   自然   《新格拉布街》  
描述: 维多利亚时期经历了英国历史上经济的繁荣昌盛和文化的绚烂多彩,但是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等众多问题。乔治·罗伯特·吉辛作为该时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在其代表作《新格拉布街》中以火车这一意象为线索,结合小说中两位男主人公截然相反的命运安排,对伴随着工业革命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秩序和价值观问题进行批判,对生态环境问题表示担忧。同时,通过对玛丽安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展示了她由最初的逆来顺受逐渐变得坚强、独立、果敢担当的过程,折射出作者对父权制的批判及其超前的女性意识。
"魔鬼"抑或"天使"——伊迪斯·沃顿《伊坦·弗洛美》的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刘进   来源: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伊迪斯·沃顿   "魔鬼"   女性意识   《伊坦·弗洛美》   "天使"  
描述: 伊迪斯·沃顿是美国内战后五十年最重要的女性作家.她在塑造小说《伊坦.弗洛美》中的两位女主人公时将女性定格为"魔鬼"或者"天使"的传统,并不具备完全的女性意识.
炙热和悲凉的精神家园*——萧红与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比较
作者: 江涛   来源: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生命体验   女性意识   萧红   人性关照  
描述: 萧红和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女性作家,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意识,她们以天生的敏锐的洞察力将女性主体的切肤体验推向了男性从未抵达过的深刻之地。在她们的作品中,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用炙热和冷漠编织着属于女性的悲剧,体现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关照”。她们作品中所展现出的女人生如夏花的生命轨迹,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中的女性意识
作者: 詹杰   来源: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女性意识   《老人与海》   翻译策略   性别差异  
描述: 通过对《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本女性意识的探讨,认为虽然《老人与海》充斥着男性意识,但张爱玲仍竭力通过干涉主义策略,即前言、增补和劫持,在译语文本中创造女性形象。同时从词的选择、句式的选择和修辞的选择来剖析张爱玲译本中的增补策略。虽然张爱玲主张温和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但在其《老人与海》译本中,她仍然大胆劫持原文,以此柔和男性形象,彰显女性意识。
由她者到我们之一——从《她的城》看池莉笔下的女性书写
作者: 刘骁   来源: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事学   聚焦   池莉   女性意识   《她的城》  
描述: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池莉在写作中就开始了对女性命运的不断思考,关注她们的生存状况,并以单一视角的线性叙事方式创作了一系列被认为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的小说,这些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往往不惜一切代价挑战男性中心地位。而在《她的城》的创作中,池莉创造性地塑造了两位同样重要的女主角,并运用双重聚焦的方式将小说的中心放在了对人物关系的展现之上,也由此使小说脱离了作家一贯使用的独白模式而走向了诉诸主体性的对话之中。
走出家庭的女性:电视剧《红高粱》中女性的自我解放与社会变迁
作者: 何天平   韩鑫   来源: 新闻春秋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视剧《红高粱》   大众文化   女性意识   社会变迁   公共参与  
描述: 本文通过解析电视剧《红高粱》,力图探索在媒介建构的话语体系中,女性个体如何通过自我解放推动社会变迁。借由文本分析及话语分析,文章首先分析电视剧《红高粱》对于九儿这一"烈女"形象的身份建构及其参与公共生活的抗争轨迹,并指出,女性个体在身体和性别观念的自我解放后,走出家庭,参与到公共生活中来是其之所以能推动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这一行动选择以独立的经济地位为基础,以家庭为连接自身与外部公共生活的纽带,以与权力男性之间关系的介入与建立为依托。文章认为,《红高粱》这一电视剧文本在一定程度上为女性通过个体解放影响社会
< 1 2 3 ... 98 99 100 ... 143 144 14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