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形象】搜索到相关结果 882 条
-
浮华世界凋零的玫瑰:菲茨杰拉德和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异化现象
-
作者:
赵劲鹰
来源:
文艺争鸣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菲茨杰拉德
上流社会
异化现象
张爱玲作品
爵士乐时代
美国历史
爱情
玫瑰
盖茨比
女性形象
-
描述:
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迷惘一代"的代表人物,是爵士乐时代的"桂冠诗人",他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人间天堂》、《夜色温柔》等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美国文学史经典。他的作品书写了战后美国20世纪20年代纸醉金迷
-
对“女权主义音乐批评”方法的解读和反思
-
作者:
纪露
来源:
人民音乐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音乐分析
女权主义
音乐符号
音乐学分析
音乐批评
麦克莱瑞
女性形象
音乐形式
女性主义
-
描述:
近几年在对西方音乐的研究中,"音乐学分析"突然成为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一批有关"音乐学分析"的学位论文和文章纷纷出炉;一些研究者积极撰文为"音乐学分析"寻找着理论上的依据①;各种相关的研讨会也不断的使这一术语升温②。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中,学者们达成了一种共识:音乐形式的特征不仅仅是由自身的规律法则所决定,它取决于多种关系的交汇之中,而"音乐学分析"的目的就是从音乐存在的各个层面上,解释哪些因素共同制造了音乐形式,解释作曲家如何
-
大风雨中的漂泊者:从1942年的“三八节有感”说起
-
作者:
冷嘉
来源:
文学评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风雨
妇女问题
漂泊者
延安时期
妇女解放
丁玲
新女性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民族国家
-
描述:
丁玲的《"三八"节有感》是解放区文学史上极富争议的文本。它发表于1942年,当时延安的性别/个人叙事几乎毫无例外地统摄于抗日救国的宏大目标。但丁玲的"有感"却偏离上述思路,在一片"抗战建国"的大话声中,她关注女性日常经验,并暗示革命和民族国家的价值目标未能在女性日常生活领域得到验证。丁玲的言论给她招来阵营内部的激烈批评,又被不少研究者推为以女性主义视角反威权体制的典型文本。可除此之外,在这篇短小的杂文中还包含着丰厚的历史信息。结合丁玲的早期创作和中国现代历史中的若干重要主题,本文试图以此探究现代中国关于女
-
纠缠在艳羡与拒斥之间:20世纪中国农村题材长篇小说中的“坏女人形象”叙事研究
-
作者:
程革
来源:
文艺争鸣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色经典
农村题材
地主阶级
叙事研究
叙事者
长篇小说
女性形象
潘金莲
男人
第二性
-
描述:
波伏娃在《第二性》第一卷的扉页上引用了毕达哥拉斯的一段话:"有一个产生了秩序、光明和男人的好本源和一个产生了混乱黑暗和女人的坏本源。"(1)看来把女人与"混乱"、"黑暗"和"坏"联系起来的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中国的先哲对女人进行诸如"小人"、"难养"、"祸水"、"误国"等的描写也并不是中国
-
欲望的化身:新世纪批评视野中的城市文学审美形象阐释
-
作者:
赵双花
来源:
文艺评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女性作家
新世纪
城市文学
全球化
欲望
知识分子形象
女性写作
审美形象
女性形象
-
描述:
新世纪以来,在不断加快的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进程中,作家们以特殊的方式反映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全球化的交往给人们带来的种种享受,敏锐地注视着都市人在不断变动的城市生活中精神上的一喜一忧、一惊一颤,同时也警惕着在不断的洗牌中新的社会分层的形成所导致的身份区隔以及全球化带来的人的精神的同质化。
-
“邓文迪护夫”事件在英国报纸中的呈现
-
作者:
李烨辉
来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经济
中间市场
高质量
报道语
新闻媒体
英国
女性形象
事件相关
中国女性
报纸
-
描述: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实力的增强,英国新闻媒体对中国的关注已经"从边缘走向中心"。"中国女性"作为英国媒体想象、表达、判断中国文化、社会、意识观念的一个重要载体,也得到较之以往更多的关注与报道。西方报纸对报道对象的选择往往遵循美国学者弗莱
-
英国维多利亚社会“家庭天使”妇女观与小说创作:以狄更斯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为例
-
作者:
胡小英
来源:
山花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家庭天使
中产阶级妇女
维多利亚时期
狄更斯
小资产阶级
小说创作
女性形象
小说叙述
女性人物
大卫
-
描述:
狄更斯是英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生活和创作的时代正是英国自由资本主义走向鼎盛时期,史称维多利亚盛世。狄更斯出身小资产阶级家庭,靠自己的勤奋努力获得成功,跻身中产阶级,是小资产阶级自强奋斗的典型。半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创作于1850年,是作家众多小说中他最喜爱的一部,他把它称为"一个最受宠爱的孩子"。这部小说叙述了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历经艰苦磨难,仍然保持善良本性,经过不屈不挠地努力,最后终于事业有成,成为一个知名作家,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围绕在主人公身旁的,有一群性格各异、生动丰富的女
-
影视广告中性别差异的文化解析与批判
-
作者:
赵明
来源:
美苑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影视广告
文化解析
社会文化
交互作用
大众传媒
性别差异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男性
性别角色
-
描述:
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关于这种现象,影视广告作为最有效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力最大的主流媒体受到了最广泛的关注。对于影视广告中的性别角色问题,一个最基本的解释集中于性别角色形象、商品和作为主要消费者的女性之间的关系。尽管广告中的性别刻画有很多生动的描述,但是对于解释这些性别差异的理论框架的探讨
-
喧哗与骚动:论现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演变历程
-
作者:
傅湘莉
来源:
山花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作家
中国古代文学史
张爱玲
女作家
女性意识
中国女性文学
现代女性文学
知识女性
女性形象
五四
-
描述:
引言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男权社会中,女性是被压抑被扭曲的一个群体。男性以他们政治、经济上的优势主宰着一切。女性作为被统治的弱势群体被排斥于文化的边缘。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史,仅仅从数量上看,屈指可数的女性作家就难以与阵容强大的男性作家相匹敌。漫长历史中,女性被束缚于家庭之中,必须尊崇父权和夫权,她们独特的艺术才能被压抑着,受到法律、礼教、风俗等各方面的束缚。在男性中心文化氛围中敢于突破藩篱,抒写女性性灵,表现女性真实情感的言行往往受到严厉的苛责与贬损。令人可喜的是女性并不总
-
黑暗笼罩下的女人:读康拉德《黑暗的心》
-
作者:
陈晋华
来源:
山花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约瑟夫·康拉德
黑暗
小说创作
非洲
中篇小说
女性形象
男人
男性世界
航海
女性人物
-
描述:
前言约瑟夫·康拉德于1857年出生在沙俄统治下的波兰,17岁来到法国,开始了自己的航海生涯,后来又在英国的商船上工作16年,于1886年加入英国国籍并开始担任船长。1890年,康拉德驾船驶往非洲的刚果。1896年,康拉德因为身体原因放弃了航海,转而投向小说创作。康拉德一向以善于讲述男人故事,关照男性世界而著称,在其发表的31部作品中,《黑暗的心》不仅可说是其代表作,更是被誉为"19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中篇小说"。
<
1
2
3
...
71
72
73
...
87
88
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