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电视剧《风和日丽》的女性主义批评
作者: 陈静   蒋盼   来源: 新闻知识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社会   父亲   小翼   恋父情结   父权制意识形态   母亲   生父   女性题材   女性形象   电视剧  
描述: 2012年6月,被誉为女性情感史诗的电视剧《风和日丽》在浙江卫视、东方卫视黄金档热播。该剧改编自艾伟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成长在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女子杨小翼为了寻找生父而饱经磨难的一生。杨小翼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在成长过程中父亲的缺席导致她屡受质疑。一次偶然去电影院,母亲在抗美援朝的纪录片中发现了父亲,父亲此时是志愿军高级将领。母亲北上寻夫,独自归来后失意自杀未遂,自此对北京之旅避而不谈。而刘云石的出现,以及他对杨小翼母女的悉心照顾让杨小翼误信他就是自己的生父。一系列矛盾冲突之后,杨小翼终于获知自己的身世之
多元视角的丰富阐释:“新世纪女性电影导演的文化和美学研究”大型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 万传法   周爱军   来源: 当代电影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导演   新世纪   戏剧学   多元视角   具体分析   中国电影艺术   电影导演   女性形象   学术研讨会   研究生  
描述: 由上海戏剧学院、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办,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学科、《当代电影》杂志社联合承办的"新世纪女性电影导演的文化和美学研究"大型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11月24—25日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本次研讨会共邀请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重庆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芝加哥大学、爱丁堡大学、上海电影集团等几十余所国内外高校以及影视创作、研究机构的七十余
性别文化视阈下的《李双双小传》解读
作者: 裴艳艳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家庭关系   文学作品   性别文化   娜拉   十七年文学   小传   电影文学剧本   女性形象   短篇小说   农村  
描述: 在十七年文学的女性形象画廊中,李双双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生活于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至80年代的许多人,不管是农村中识字不识字的农民,还是城市中文化水平不一的市民,对这个农村女性形象并不陌生。李双双的最初形象出现于李准1959年3月写的短篇小说《李双双小传》,小说塑造的她能说能
封面女郎:最美的消费品:对《时尚·COSMO》封面女郎的内容分析
作者: 杨清发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统计结果   内容分析法   女性特质   时尚杂志   女性气质   社会地位   封面   女性特征   消费品   女性形象  
描述: 女权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关于女性命运的一个论点众所周知:"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①可见,女性呈现出的形象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后天被社
《水浒传》:电视剧对小说的提升
作者: 张弛   来源: 中国电视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水浒传   情节   名著改编   艺术创作   提升   人物形象   女性形象   电视剧   小说   宋江  
描述: 把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是电视剧艺术创作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最为重要的,也是最为常见的就是把经典名著改编成电视剧,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就是改编艺术的典型代表。与原著相比,2011年播出的86集电视剧《水浒传》,其在人物形象、情节布局、思想艺术上都有所提高。一、人物的提升对于电视剧改编艺术而言,人物是否成功是改编成功与否的关键。电视剧是表现人的艺术,黑格尔说,"人物(性格)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①就2011版电视剧中的人物而言,其有代表性的群像
潘多拉的魔咒
作者: 聂焱   来源: 读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美   男权社会   诠释学   女性气质   希腊神话   潘多拉   女性形象   男性   核心内容   受害者  
描述: 红颜祸水,历来是各种传奇故事的核心内容。商纣王因苏妲己而失国,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唐玄宗宠幸杨玉环而致安史之乱,石崇厚爱绿珠而招来杀身之祸。近一些的,则有吴三桂为陈圆圆冲冠一怒。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都揭示了同一个主题:女性美是一种邪恶的力量。而这一主题有着跨文化的特征,波利·扬-艾森卓在考察希腊神话后发现,潘多拉,作为希腊神话中出现的第一个女人,象征着在父权社会中做女人的几乎全部含义。
《飘》中之斯嘉丽性格分析
作者: 张旸   赵清丽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南北战争   美国女作家   时代背景   经典名著   生活   性格分析   内战   女性形象   小说   诺贝尔文学奖  
描述: 英文小说《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创作的经典名著,中文含义为"随风而逝",于193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描写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时代背景下的小说。作品中的主人公斯嘉丽是小说中最光彩照人、生动鲜活的角色之一,性格具有多面性,她既平凡普通而又非同寻常。她平凡普通,是因为她如同众多少女的性格一样,热情开朗、多情浪
论苏童小说的女性书写
作者: 金铎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作家   男权文化   苏童   中国当代文学   女性书写   人性弱点   女性主义思想   女性形象   知识女性   小说  
描述: 苏童在谈及自己的文学创作时曾经说过"男性作家逃避对女性刻画是懦弱",因此,女性始终是苏童小说中最重要的创作视域之一。在苏童的笔下,女性世界是一个独异的存在,既不具备传统文学所赋予的贤妻良母等多重光环,亦不同于80年代初期陆文婷式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知识女性,苏童笔下的女性常常是阴暗扭曲的、不断重复着人性和命运的悲剧,呈现出中国当代文学独特的文化景观。
传统与现代双重视域下的梅兰芳:以梅兰芳早期作品为例
作者: 王露霞   来源: 大舞台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与现代   新文化运动   文化原因   梅兰芳   表现形式   时代精神   戏曲艺术   女性形象   五四   中国传统戏曲  
描述: "五四"时期,一些新文化运动倡导者曾以极端的方式,对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进行了猛烈的批判,甚至主张"旧剧应废"。但诡异的是,那个时期乃至整个20世纪,梅兰芳戏曲艺术不仅没有被废除掉,反而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即便到了国外,同样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和赞誉。当然,这种极具反差的艺术现象有深层的历史文化原因,多年来也有很多论者对其进行过精辟的辨析,本文不再赘述;本文想要探究的是:从20世纪初梅兰芳受到国内外观众热捧的角度看,梅兰芳及其戏曲艺术并非如文化前驱
“性别视角与文学文化研究”学术论坛综述
作者: 卢桢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学术论坛   性别视角   文化研究   性别观念   女性文学   女性形象   文化现象   性别研究   女性主义  
描述: "性别"作为观照和审视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视角之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从性别视角进行审视,指的是在对文学、文化现象的学术观照中发现其中所表现或隐含的性别观念、性别意识,具体考察和分析这种观念、意识产
< 1 2 3 ... 70 71 72 ... 80 81 8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