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父权制度下的女性形象与女性意识——《德伯家的苔丝》解读
作者: 周笑盈   来源: 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哈代的伦理道德观   父权制度   女性意识   苔丝悲剧   女性形象  
描述: 在《德伯家的苔丝》一书中,托马斯.哈代以"一个纯洁的女人"为作品副标题,将矛头公然指向了资产阶级虚伪的伦理道德和伪善的宗教制度,鞭挞了父权制度主宰的社会意识形态对女性的欺凌摧残和对其传统贞操观念的偏见。小说同时反映出一定的女权主义意识,两种意识形态相互交织、相互斗争,将苔丝推向悲剧的深渊。
从宗教叙事伦理看霍桑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作者: 刘媛   阳根华   来源: 湘南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宗教叙事伦理   女巫   霍桑   女性形象   婚姻伦理  
描述: 宗教叙事伦理以宗教传说与宗教教义作为潜在的叙事资源与创作题旨,是宗教伦理形态在叙事文本中的具体描摹。霍桑在宗教的叙事框架中演绎了北美现代意识冲击下的女性角色嬗变,表现出作家矛盾复杂的婚姻伦理观念与宗教态度。
民族•性别•历史叙事―重读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
作者: 乔以钢   包天花   来源: 社会科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   玛拉沁夫   茫茫的草原   女性形象   性别  
描述: 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中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及其性别表述,敞开了文本在多重话语缠绕下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诉求。从民族和性别的角度考察可以看到,一方面,小说对主要人物的塑造体现了传统的性别定位;另一方面,作者在修改版中借助于对人物民族身份和性别身份的里换传达出一定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小说以朴素的女性关怀再现了处于历史边缘的蒙古族女性的生命境遇;作者对特殊身份女性形象的艺术处理,显示了民族-性别深层审美心理的外化。
“拜金”与“纯爱”的背后蕴涵
作者: 李翠萍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婚恋节目   电影《山楂树之恋》   社会建构   《非诚勿扰》   女性形象  
描述: 江苏卫视的婚恋节目《非诚勿扰》与电影《山楂树之恋》分别以“拜金”与“纯爱”引起当下社会的热议。《非诚勿扰》节目中女性表现自我,开放大胆,对金钱的欲望表达直率;电影《山楂树之恋》中稚嫩的女性意识与物质元素对爱情的渗透,呈现出女性的“失语”。本文以女性形象分析为切入点,探讨“拜金”与“纯爱”的背后蕴涵,指出社会对女性身份的建构。
反东方主义的中国形象建构:《我的幸运脸蛋》与《灶神之妻》的对比研究
作者: 沐永华   来源: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形象   中国再现   《我的幸运脸蛋》   《灶神之妻》   女性形象  
描述: 比较华裔美国新作家翟梅莉的《我的幸运脸蛋》(1997)和华裔美国知名作家谭恩美的《灶神之妻》(1991)可以看出:翟梅莉颠覆了谭恩美东方主义式的中国书写模式,力图解构刻板化的中国"他者"形象,建构与西方平等的积极的中国形象。谭恩美采用"异国情调"式的叙事方式在小说中一味描写静止落后的旧中国,刻画令人同情的中国女性和邪恶的中国男性形象。而翟梅莉则采用"存在主义"式的叙事方式尽力向读者展现蓬勃发展、充满活力的当代中国,塑造正面的中国女性形象和非刻板化的男性形象。
压迫·反抗·救赎:论《罪与罚》中女性地位的嬗变
作者: 李莎   来源: 世界文学评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   救赎   地位嬗变   压迫   女性形象  
描述: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中,女性形象作为一个整体,其地位经历了一个从被压迫到反抗自救再到拯救他人的过程。这与小说主人公从犯罪、受罚到获得救赎的整个过程有着相互对应的关系。此外,女性形象地位的嬗变,还揭示出了作者的女性观和俄罗斯社会现实,具有较深刻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
大众文化视野下的“非诚勿扰”
作者: 陆正取   刘夏青   来源: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凝视   娱乐性   商业性   女性形象   参与性  
描述: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制作的一档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自开播以来几经波折,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关注。但该节目涉及私密性较强的个人情感,在保护个人隐私,思想导向,尖锐言论等方面,也引发了诸多争议。本文将其纳入大众文化视野之下,对节目的特点、女性形象和凝视等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孤独的灵魂无果的爱情:浅析《月亮和六便士》中的婚姻两性关系
作者: 薛蓓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婚外两性关系   中产阶级   女性形象   婚姻两性关系   女性主义  
描述: 毛姆通过在<月亮和六便士>中成功塑造的三位血肉饱满的女性形象,为读者呈现出几对复杂的两性关系.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这三位女性,及其与男主人公所处的婚姻、婚外两性关系,反映出不健康的婚姻、婚外关系给女性带来的巨大伤害.
迟子建的“萨满”形象与乌托邦诉求
作者: 刘钊   来源: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   乌托邦   女性形象   现代   迟子建  
描述: 近年来,迟子建的创作由早年的浪漫抒写转向文化探寻。她以20世纪上半叶东北民间社会的女性形象为依托,特别是《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萨满"形象的着力书写,表达了对传统民间社会中女性重要地位的缅怀,彰显了对现代文明中女性主体身份的反思和批判,呈现出女性话语的乌托邦诉求。
《乡村爱情》系列剧中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肖利芳   来源: 内蒙古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喜剧因素   乡村爱情   男权意识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描述: 由赵本山主创的《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以下简称《乡村爱情》系列剧)是一部农村题材的喜剧片。剧中的女性形象性格特征鲜明,所以成为该剧的精彩看点。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就是为了在理论层面上进一步认识其文化价值、美学价值以及现实意义。张抗抗在《我们需要两个世界》里提出:“把社会对妇女的偏见的责任一概推给男子,这不但没有维护妇女权益,反而给我们带来不利。我们需要两个世界,我们必须公正地揭示和描绘妇女所面对的外部和内部两个世界。女人并不一定非要做和男人一样的事情,而是要以与男人同样的自信和才能,
< 1 2 3 ... 52 53 54 ... 85 86 8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