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形象】搜索到相关结果 500 条
-
社会性别视野中的《人民日报》1950—2004“三八节”文字报道分析
-
作者:
吕海燕
来源:
浙江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人民日报》
女性形象
-
描述:
社会性别论认为,两性除生物学意义外的差异均是由社会文化塑造成的,强调男女所扮演的性别角色由社会文化所规范,是可以改变的。故传播学者们将社会性别理论引入传播领域,审视媒介内容,对媒介中描述性别形象的内容尤为关注。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后,我国传播学界在媒介与性别领域的研究也逐渐兴起。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及文本分析法对55年来(1950年-2004年)3月8日这一天《人民日报》中与“三八”妇女节相关的文字报道进行分析。文章首先概况性地考查了“三八”报道的文体类型、内容主题、主体身份以及头版
-
不确定的真实——论毕飞宇笔下的女性世界
-
作者:
周荣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当代文学
小说创作
女性形象
-
描述:
本文以毕飞宇中短篇小说中的女性世界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探寻他文本中展现的丰富的女性世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者小说创作的发展脉络,寻找到一种理解当下文学的角度和方式。 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章侧重于探讨毕飞宇小说中女性世界的基本特征。毕飞宇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世俗世界的关怀和生活力量,以独特的审美方式和表达方式叙写生活于城市与乡村间的女性的命运,赋予常见的题材以崭新的审美旨趣和哲学思考。第二章侧重于通过对毕飞宇笔下的不同女性形象的具体分析,探求文本背后潜隐的作家的性别立场和局。这其中包括传统文化因袭对作家的
-
夹缝中的爱情
-
作者:
王柬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情爱世界
张爱玲
女性形象
-
描述: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女性无疑是绝对的主角,而女性的情爱世界又成为表现女性性格的重中之重。这些女性生活在一个道德观念新旧杂陈,价值观极度游移的时代。这个混乱的时代一方面为女性在追求自由恋爱时前所未有的自由与空间,但封建制度强大的历史惯性又严重制约着女性对爱情的向往和渴望,与此同时,“十里洋场”率先的商业化进程也在无形中影响和瓦解着女性的传统情爱观。本文试图通过大规模的文本细读,深入到各个女性的心灵深处,解读前封建社会残留下来的伦理道德和商业社会的全新价值观对女性思想和行为的桎梏,以及在这种桎梏下女性自身发生的
-
位移:1957至1964年《诗刊》诗歌在文化弱势中的变异抉择
-
作者:
常慧敏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姿态调整
位移
新白话风暴
女性形象
-
描述:
1956年,原本紧张的文艺政策转变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使得文学有了一个短暂的春天,但是当文学界还没来得及感受到春天的暖阳时,寒冬就降临了。于是,文学创作环境陡转直下,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在局促的发展空间内变异并四处突围的状况。
自1957年创刊至1965年休刊的八年间,《诗刊》作家们的情绪和创作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诗歌元素也有着较大幅度的变动,先前的价值认同体系被颠覆。本文借助“位移”这一概念对《诗刊》诗歌的异化发展过程进行分析。“位移”指的是在文化主导力量与外在政治压力双重影
-
中国女性正面典型形象的演变轨迹——以《中国妇女》中的“女劳模”为研究对象
-
作者:
郭惠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期刊
性别传播
典型宣传
女性形象
-
描述:
典型形象的宣传在中国一向占有重要地位,而对于先进女性的宣传和树立更是极具中国特色。在新中国建立的几十年时间里,媒体上出现了大量的“女劳模”、“女先进”形象,她们不仅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也承载了非常重要的政治作用。本文以中国妇联的机关刊物《中国妇女》为主要分析文本,纵向研究建国后它对女性正面典型形象的宣传,结合时代背景,指出这种女性典型宣传的特殊关照性及政治性。并且探讨一下,在文化日趋多元的今天,对于女性正面典型形象的宣传应该采取何种方式。文章正文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章《“女劳模”——曾经的风光
-
论王安忆小说中的情爱观
-
作者:
陈秀云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追问
王安忆
女性形象
情爱观
-
描述:
王安忆小说创作的主人公以女性居多,书写女性人物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中的情爱追求与选择构成了王安忆小说中的一大景观,本文通过对其作品中女性人物的情爱选择来探究作家的情爱观,分析其演变的意义。本文由三部分构成:第一章概述王安忆创作道路并指出其每一个阶段所关注的情爱问题。第二章以王安忆笔下女性人物为对象,从农村女性、都市移民及都市女性三部分女性的婚姻爱情际遇所传达的情爱观,思考造成她们情爱追求与选择的原因,展示作家对人的生存状态及命运遭际等人的本质问题的思考。第三章概述王安忆情爱观嬗变的当代意义。
-
畸形的表述——对媒体选美赛事报道的再解读
-
作者:
卢丹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女性价值观
女性形象
美女经济
-
描述:
媒介中女性形象再现的直观性特点是判断媒介是否传递性别平等意识的重要标准。从社会性别的立场和视角考察整个媒介传播,发现媒介中大量存在着对女性形象的偏差。特别是许多媒体在对选美赛事的全程转播及跟踪报道中体现出了对女性形象的畸形表述。本文旨在对选美报道中所存在的女性形象偏差进行一次再解读。
-
鲁迅和李光洙笔下“女性形象”之比较
-
作者:
李明信
来源: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光洙
封建礼教
贞洁观
鲁迅
女性形象
-
描述:
对比分析鲁迅和李光洙二人作品中女性所处的社会层面的差异,将鲁迅和李光洙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她们都遭受着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的迫害和戕杀,在婚姻、爱情、家庭、自由上有着共同的悲剧性命运。尽管表现角度和深度不同,但他们都是想通过对封建的社会、历史、文化、观念、制度的批判来达到对女性启蒙的目的,他们的关于女性的文学都是反对封建礼教及其制度的文学,都带有强烈的启蒙色彩。
-
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与其妇女观——《呐喊》《彷徨》散论之二
-
作者:
宋桂珍
来源:
学术交流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解放
男女平等
鲁迅
女性形象
妇女观
-
描述:
<呐喊>、<彷徨>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深刻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和他的妇女观.他站在广大被压迫妇女的立场上,感同身受地体察到了她们的悲惨处境,批判了造成妇女悲剧命运的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同时,也以"怒其不争"的态度,针砭了女性的麻木和愚昧,希望她们能自醒自爱,走向彻底的解放.
-
亨利·詹姆斯笔下的女性形象
-
作者:
暂无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专刊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亨利?詹姆斯
伊莎贝尔?阿切尔
女性形象
黛丝?米勒
卡罗琳?斯潘塞
-
描述:
本文对亨利•詹姆斯作品中几个典型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詹姆斯本人的哲学理念及道德标准在其作品中的反映。研究发现,詹姆斯描写的女性符合亚里士多德的伦理道德标准和柏拉图的有关“好人”的哲学理念,堪称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种“恢宏大度的人”。她们的遭遇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美文化冲突的缩影,从中可以看出詹姆斯本人在欧美文化冲突中的真实感受。
<
1
2
3
...
18
19
20
...
48
49
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