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形象 】搜索到相关结果 204 条
牛月清形象及其婚姻、家庭悲剧评析
作者:
张光全
来源:
固原师专学报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废都》
悲剧
贾平凹
婚姻
文学评论
家庭
女性形象
小说
牛月清形象
描述:
本文对贾平凹自认为刻画较成功的女性形象牛月清,从她姓氏的象征意义、家族历史及社会道德文化等方面分析了这一人物典型性格特征。同时,剖析了牛、庄为代表的一些知识分子婚姻、家庭悲剧的根源。
论林语堂小说人物与文化
作者:
朱东宇
来源:
大庆社会科学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精神
《京华烟云》
家庭小说
文化品格
小说人物
儒道融合
林语堂小说
女性形象
传统文化
传统礼教
描述:
30年代,林语堂以小品在国内博得“幽默大师”的名号。出国以后,又以小说在西方“红透半边天”。其小说创作成就虽不如散文小品,但影响却远在散文小品之上。小说代表作《京华烟云》(《瞬息京华》),是作者献给西方的“福音书”,曾畅销欧美,是作者引以“自豪”,认为可以“传世”的杰作。但是,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在西方与在国内却大不相同。西方人认为“《京华烟云》很可能是现代中国小说之经典之作”,“是现代的《红楼梦》”①;在国内,则认为它缺乏真实性而并不欣赏。林语堂小说同他的文化论著《生活的艺术》一样,意在向西方传扬中国文化
多丽思·莱辛与女性主义文学
作者:
王军
来源: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作家
妇女问题
女作家
女性主义文学
西方女权运动
苏珊
女性形象
女性文学
二十世纪
短篇小说
描述:
英国女作家多丽思·莱辛在英美妇女文学中成就显著,她的代表作《到十九号房间》的社会背景、主题意蕴、表现手法等均显示了女性在西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精神状态和生存危机,呼应了西方女权运动.因而她被誉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作家是当之无愧的。
凯特·肖邦笔下的爱与死
作者:
陈素媛
来源: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主人公
《觉醒》
《一小时故事》
丈夫
独立自主
埃德娜
女性形象
凯特·肖邦
“爱”
夫权社会
描述:
凯特·肖邦笔下的爱与死陈素媛提起19世纪末美国女权文学的先驱凯特·肖邦,读者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个个反叛女性的形象。其中最感人的,是几位反叛女性的死:《德西雷的儿子》中的女主人公,怀抱婴儿,消失在一片死寂的湖水之中;《一小时故事》中的马拉德夫人,面对出...
平等的宣言——论《简·爱》中的平等思想
作者:
刘雯
来源: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英国文学史
《简·爱》
疯女人
平等思想
夏洛蒂·勃朗特
罗切斯特
三角关系
圣约翰
女性形象
家庭女教师
描述: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一百多年来,其魅力经久不衰。让百年来的读者念念不忘的是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塑造了一个鲜明的、追求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具有强烈反抗性格的女性形象——简·爱。
当代西方艺术史研究的两大潮流:新艺术史和女性主义艺术史
作者:
郭晓川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当代西方
女性主义者
艺术作品
大潮流
西方女性主义
艺术史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艺术
《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
描述:
当代西方艺术史研究的两大潮流新艺术史和女性主义艺术史郭晓川新艺术史与女性主义艺术史构成了当前西方美术史学发展中两大景观,它们反映出来的共同取向是抛弃了19世纪以来的、存在于西方艺术史研究中的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倾向,这两种观念都认为艺术史研究应该效法自...
关于女性批评的批评
作者:
楼益龄
来源: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批评
女性作家
生命存在
女性创作
性别意识
女性文学
女性形象
女性阅读
女性主义
男性
描述:
关于女性批评的批评楼益龄当人类不再回眸伊甸园的蛮荒时,男性和女性就携手创造了人类的历史,面对自身,人类从不否认性别是繁衍生命的两种符号;可面对社会,在某些时候,某种情形下,人类却自作樊笼式地下了太多的非自然属性的定义,性别角色的变异在社会特权的赋予和...
苔丝悲剧根源勘探
作者:
丁芸
来源:
远程教育杂志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作品
贵族血统
19世纪末期
苔丝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悲剧根源
悲剧命运
女性形象
偶然事件
遗传基因
描述:
什么是决定苔丝悲剧命运的主宰呢?她的悲剧根源何在?这是解读托玛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笔下这一女性形象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在小说《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里,作家哈代借助苔丝的悲剧性遭遇,向社会提出一个颇值深思的课题。他说:“为什么在这样一幅美丽的女性材料上,像游丝一样地敏感,并且直到那时,还像雪一样的纯洁,为什么偏偏命中注定了要被描画上那样一幅粗暴的花样?
五十年代中国视觉图像中女性符号的创造
作者:
李移舟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五十年代
人民公社
农村女性
女性符号
视觉图像
毛泽东
农村妇女
女性形象
农民形象
视觉艺术
描述:
为什么在新中国形形色色视觉图像中出现那么多从事农业劳动的女性形象,并且在“工农兵”的组合中,农民形象的担任者无一例外总是女性。 在中国传统农业文明中,土地和农民总是与男性相联系的。“男”字这个汉字,就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说文解字》中说:“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妇女即使是生活在农村,也不是真正意义上进行田间劳动的女农民。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所依靠的主力军也正是这成千上万的男性农民。“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显示了中共领导下男性农民的力量。然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三言”妇女描写之我见
作者:
王引萍
来源: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母之命
封建社会
“三言”
女子
男子
矛盾心态
冯梦龙
女性形象
妇女观
汤显祖
描述: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集“三言”继承和弘扬了我国文学描写与表现女性才智胆识、生活罹难及命运遭遇的传统,但冯梦龙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作家,必然受到封建社会妇女观的影响。同时他又是一个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于是在描写和表现妇女的问题上也陷入了矛盾之中,本文拟从“守节与失节”、“自择佳偶与父母之命、媒的之言”、“承认与否定妇女自身价值”等方面分析和评价“三言”对女性形象的描写。“三言”一百二十篇中,有具体姓名的妇女有200多人。这些女性,有些浓墨重彩,有些着墨不多,但大多轮廓分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对这些女性的描写如何评价
<
1
2
3
...
11
12
13
...
19
20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