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女性,一个未被充分启蒙的性别:由郭沫若笔下的女性形象谈起
作者: 李畅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文学课程   郭沫若   文学史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描述: 作者通过对郭沫若作品的研究阅读进而扩大到整个文学史的阅读发现,中外文学史上存在大量歪曲女性、歧视女性的现象,可当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成果不断深化丰富时,文学史的编撰者却根本没有采纳这些研究成果,对有损女性的内容加以纠正说明。为了女性的权利和发展,也为了男女两性的和谐发展和实现社会的现代化,作者大力呼吁要从性别平等意识角度重写文学史,并在高校开设女性文学相关课程。
新世纪女性文学与超性别写作
作者: 吴童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新世纪   女作家   后殖民主义   女性意识   女性主义者   社会身份   写作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描述: 中国女作家是一个极度敏感的群体,尤其对时代造就的社会主流意识的变革有着很强的接受心理.从早期的"自由女性主义"对女性性别意识的唤醒,到用自己的肉体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躯体写作",都凸现了女作家自我对历史的独特体验,她们以独特的声音构建了文学的母性系谱,并以此颠覆了传统的男性中心的写作传统对女性形象的种种不真实的界定与表达.超性别写作源于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者苏珊·斯坦福·弗里德曼的见解,她曾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时,提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应该"超越女作家批评和女性文学批评"的观点.
对新时期女性文学批评三个问题的思考
作者: 邓利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文学批评   新时期   女作家创作   文艺思潮   女性文学研究   形式主义批评   女性写作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学科建设   创作主体  
描述: 新时期女性文学批评发展至今已成为中国当代学术研究中醒目的成果之一,是中国文学研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其进行总结与反思,将有利于推进它自身和女性文学的向前发展。一新时期女性文学批评的展开是伴随着对“女性文学”概念的讨论而开始的,对“女性文学”的界定延续至今。回顾新时期女性文学批评,这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新时期,吴黛英首次使用“女性文学”这一概念(《新时期“女性文学”漫谈》,《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4期),王福湘首先作出回应,对吴黛英总结的女性文学的美学特征提出质疑(《“女性文学论”质疑》,《当代文艺
肖沃尔特与女性主义诗学建构策略
作者: 彭荻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策略   女性主义文论   女性批评   女性主义诗学   女性主义批评   沃尔特   文学史   女性文学   诗学建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描述: 伊莱恩.肖沃尔特(Elaine Showalter)是英美女性主义批评领军人物,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一直活跃在女性主义批评的最前沿,在女性文学史及女性主义文学经典的建构和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建构两个方面均有杰出的建树,有人称她是美国女性主义文论之母。她的两篇重要论文《走向女性主义诗学》(1979)、《荒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1981)以及其它论文比较集中地阐明了她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也成为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英美女性主义批评绝对不可忽视的人物,我国从80年代末至今对她多有介绍,程锡麟
追求恢宏博雅之美 创造融合大气之风
作者: 邓利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作家   女性意识   审美意识   中国女性文学   文学创作   时代意识   主体意识   性别意识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性别路线  
描述: 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自1980年诞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一个争论的焦点是,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究竟具有哪些鲜明而突出的学术品格?这种品格是怎样产生的?本文试着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一样,都具有鲜明的性别意识,这是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一个显著的特点。鲜明的性别路线可以用“两个主体”进行概括:第一个主体是张扬女性的主体意识,第二个主体是颠覆男性独占历史的主体意识。但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性别意识的表现形式有一定差异。我国女性
社会性别、文化霸权与文学研究
作者: 彭体春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视角   生理性别   女性主义批评   社会性别关系   文化霸权   文学研究   性别研究   文学文本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描述: 社会性别概念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95北京世妇会后引起国内普遍关注。最近几年,社会性别研究在国内人文学科渐成显学。社会性别理论的核心概念Gender被译为“文化性别”、“社会性别”、“历史性别”、“性别”或“性属”等,不同的译法已经昭示这一概念具有明显相关性,它可以涉入几乎所有人文学科。本文“性别”与“社会性别”通用,但由于“性别研究”在一定范围内与女性主义批评或女性文学批评混用,本文用“社会性别”概念时仅为起到陌生化效果。两性社会中,社会性别一般指时空维度内文化和社会形成的对生理性别差异及其关系的理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