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颠覆菲勒斯中心主义
作者: 仇湘云   来源: 扬州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菲勒斯中心主义   女性话语   叙事   女性主义批评  
描述: 多丽丝·莱辛(1919-)不仅是英国著名小说家,而且是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性作家。莱辛经历独特,有着强烈的社会和文学使命感。她独特的女性意识贯穿于其整个文学作品之中,《十九号房间》、《青草在歌唱》、《暴力儿女》等作品均充分体现了她的女性主义思想。莱辛在其代表作《金色笔记》中成功地塑造了以安娜为代表的自由女性形象,以犀利的笔锋揭示了女性在现代工业社会和男权社会中所遭受的压抑和束缚及其尴尬的边缘失语状态,该书被后来的女性主义者奉为必读的“圣经”。本论文选用了《金色笔记》作为研究对象,尝试把女性主义批评理
走向女性主义日常生活诗学
作者: 陆兴忍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日常生活诗学   非日常生活   女性主义批评   文学史   女性文学   日常生活  
描述: 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在经过1990年代高歌猛进式地讨伐和清理文本和文化中的男性中心观念和正本清源式地梳理利重评现当代女作家作品之后,进入了后兴奋期,既无法达到以往的高度也难以产生以往的轰动和震撼效应。单纯的文本批评已难以引起批评的兴趣,然而又苦于找不到新的话语生长点来弥补单一的性别视角带来的批评效果的单调、单薄,只好在对西方最新的学术成果的追踪和研究中掩盖和代替本土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的后继乏力和自主创新。要摆脱这种尴尬局面,就必须找到新的研究视角或者新的话语资源,重新审理和触发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日常生
《无名的裘德》中淑的性格缺失及其悲剧
作者: 黄惠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环境   缺失   性格   女性主义批评   婚姻   社会习俗   新女性   女性形象   哈代小说   裘德  
描述: 淑·布来德赫作为哈代《无名的裘德》中四名主要人物之一,是一位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新女性"形象,体现了作者对当时英国社会中所出现的爱情、婚姻与宗教问题的思考。在小说中,她被描述成一名社会习俗的叛逆者,并且具有一种精神上的不稳定性。其内心世界的复杂性,远远大于哈代小说中的其他女性形象,一些女性主义批评家甚至认
二十世纪英美文坛与文化现象(四) 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女性写作和批评
作者: 聂薇   来源: 英语自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批评   女性作家   女作家   维多利亚时代   女性创作   女性主义批评   女性写作   弗吉尼亚·伍尔夫   史密斯   女性形象  
描述: 一、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美丽和痛苦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常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女作家。从《远
生态女性文学批评的历史使命
作者: 陈凤珍   来源: 山东文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批评   女性文学批评   女性作家   生态观念   女性意识   历史使命   女性主义批评   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   生态批评  
描述: 当今世界面临着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严重危机,人类迫切需要重建生态文明。一批男性批评家不辱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近几年接连发表绿色宣言和生态文学评论,召开学术研讨会,出版了一系列生态批评论著,例如曾繁仁的生态美学论、鲁枢元的《生
肖沃尔特与女性主义诗学建构策略
作者: 彭荻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策略   女性主义文论   女性批评   女性主义诗学   女性主义批评   沃尔特   文学史   女性文学   诗学建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描述: 伊莱恩.肖沃尔特(Elaine Showalter)是英美女性主义批评领军人物,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一直活跃在女性主义批评的最前沿,在女性文学史及女性主义文学经典的建构和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建构两个方面均有杰出的建树,有人称她是美国女性主义文论之母。她的两篇重要论文《走向女性主义诗学》(1979)、《荒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1981)以及其它论文比较集中地阐明了她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也成为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英美女性主义批评绝对不可忽视的人物,我国从80年代末至今对她多有介绍,程锡麟
“嫘斯嫔”情结与90年代女性写作
作者: 胡军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作家   人与人   文化秩序   女性主义批评   陈染   女性写作   作品   女同性恋   姐妹情谊   男性  
描述: 在西方女性主义著述中,“嫘斯嫔”(Lesbian)意为“女同性恋”。Lesbian源出于古希腊人对女同性恋者的称谓,女性主义批评家用这个词区别于男性同性恋(gay)。对于“女同性恋”,莉莲.菲德曼解释说:“‘lesbian’描述了两个女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两者互相保持着强烈的情感和爱恋,其中多多少少有性的接触,但也可能丝毫没有。两者由于共同的偏好而长相厮守,共享她们生活中的大部分内容。”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里奇也用这一术语来描述自古以来在妇女群中天然生成的认同感,她认为这个术语可以泛指:“妇女共
资本主义父权制下的多重性别关系 ——重读《骆驼祥子》的性别化现实
作者: 李素贞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资本主义   “女性文学”   性别关系   女性主义批评   重读   《骆驼祥子》   文学文本  
描述: 本文尝试以新的视点对《骆驼祥子》进行重新解读和评价。历来的现实主义批评和对“女性文学”的女性主义批评,因其现有的认识论框架,以类似的方式在各自内部形成了本质化的二元话语结构。基于这两种批评观点解释《骆驼祥子》,就会不可避免地忽视其叙事中的多重性别关系,尤其是资本主义父权制之内的性别与阶级/阶层的交叉关系及其以身体为媒介的种种表现。本文从上述的性别观点对祥子—虎妞—小福子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重新作了一个较深入的解读,同时证明这种观点使得《骆驼祥子》叙事中的裂痕与矛盾凸显出来,并通过它们建构起与叙事的表层相异的
挑战“他们的”和“我们的”权威——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传统的差异性表述
作者: 刘志芳   来源: 山东文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作家   性别歧视   文学传统   女性主义者   女性主义批评   黑人女性   黑人文学   美国黑人   女性文学   差异性  
描述: 欧美女性主义者凭借她们在种族和阶级等方面的特权,自认为每个女性的经验都可以归入"我们的"范畴加以泛势化;白人男性和黑人男性则以"他们的"性别歧视和父权制思想把黑人女性从边缘推入了"低谷"。在模糊的概念中,白人妇女代表所有的妇女,黑人男子代表所有的黑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