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刻板印象】搜索到相关结果 8 条
-
我国体育新闻中的女性形象浅析
-
作者:
张懿
来源:
西部广播电视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体育新闻
刻板印象
女性形象
中国体育报
-
描述: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视角,以性别与媒介、新闻框架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等,探讨了《中国体育报》中的女性形象。发现在我国体育新闻中,女性形象出现的比例和在对女性进行形象描绘时都存在着失实的现象,笔者就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探析。
-
新闻图片与女性形象呈现研究:以《新疆日报》为例
-
作者:
迪娜·巴哈提
来源:
新闻世界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疆日报》
新闻图片
刻板印象
女性形象
-
描述:
媒介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女性角色规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疆日报》对新疆妇女的情况报道很多,对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党报再现女性形象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对2012年《新疆日报》图片中女性形象进行内容分析,试图探讨《新疆日报》是否存在塑造女性形象类型化的问题,并分析其表现方式和原因。
-
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及刻板印象的关系与变迁研究
-
作者:
钱程
来源:
商情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视广告
刻板印象
女性形象
-
描述:
本文对我国不同时期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其与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的形成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刻板印象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的改变,并总结出这种现象背后的经济原因和社会原因。
-
综艺节目中的男性刻板印象分析:以《爸爸去哪儿》为例
-
作者:
蒋雯
来源:
中国报业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认同
刻板印象
女性主义
性别角色
-
描述:
综艺节目在内地兴起之后一直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节目中的性别刻板印象问题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但关注点集中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对男性形象的关注并不多。当前备受关注的节目《爸爸去哪儿》在娱乐中融入了纪实的成分,记录爸爸和孩子的旅行生活,但依然没能摆脱传统性别刻板印象问题的束缚。本文从男性形象塑造的角度进行分析,希望对以往的研究起到一些补充。
-
性别意识与影像呈现——电视相亲类节目的女性主义批评
-
作者:
孟梅
来源: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视相亲
刻板印象
女性主义视角
性别关系
-
描述:
电视相亲类节目在提供"相亲交友机会"和"娱乐消费"的同时,也从栏目设置和剪辑上传递出当代文化背景下的性别理念。采用女性主义视角,通过对舞台影像设置和节目流程的分析,探析电视相亲类节目的性别关系定位和对女性形象的媒介塑造,指出相亲类电视节目在看似女性把握话语权和选择权的背后,传递的依旧是对传统"男权中心"观念的妥协和依附。以男性为话语权力中心,对女性的窥看、"筛选"与"刻板印象"塑造,以及女性群体以展示容貌身体来吸引或等候"白马王子"救赎的心态,通过娱乐至上的节目方式传递出来,在包括众多女性在内的收视群体中
-
新闻类周刊中的女性精英形象建构
-
作者:
王盼
来源:
河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新闻类周刊
刻板印象
女性精英形象
-
描述:
媒体上。女性精英形象这一性别话语和意识形态话语的交汇点,其在大众媒体的中的呈现,十分具有研究价值。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以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30个月间的《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
-
隐形而沉默的女性——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科书中性别歧视问题研究
-
作者:
杨赟悦
来源:
教育观察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课改
性别歧视
教科书
刻板印象
女性形象
-
描述:
教科书作为新课改的重要载体,其内容是认识和理解新课改指导思想和教育导向的基本依据。为探求教科书中女性人物角色和人物形象的呈现状态,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分析梳理教科书中女性角色的数量、职业、性格、与男性的关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研究发现,女性角色出现的频数和作为主角出现的频数均远低于男性,而且主要以家庭形象出现在私领域内;女性常作为依附或反衬男性的配角出现,她们具有温柔、善良、关心孩子和家庭、无知、懦弱的性格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教科书中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
-
香港报纸中内地群体形象研究:以文汇报1995年-2012年内地新闻报道为例
-
作者:
徐佳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内地人
香港《文汇报》
群体形象
刻板印象
香港媒体
-
描述:
从2012年伊始的D&G拍照事件、孔庆东的“狗论”然后再到“双非孕妇”来港产子问题,香港与内地的矛盾为传媒和一些读者带来接连不断的轰炸与刺激。这是这些年来香港民众对于内地群体不满情绪的集中爆发。这种不满情绪与香港近二十年来的经济起伏及两岸民众间的复杂情绪是息息相关的。报纸,作为反映民意与引导舆论的放大镜与风向标,既反映又构建了香港人对于大陆13亿人口的基本映象。本文旨在通过对1995年——2012年香港文汇报进行内容分析,概括出回归前(1995年至1997年),回归五年(1997年至2003年),九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