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凯特·肖邦】搜索到相关结果 46 条
-
生死二元对立的超越——论凯特·肖邦的《觉醒》
-
作者:
万雪梅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死
超越
觉醒
凯特·肖邦
-
描述:
一般认为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1851-1904)的小说《觉醒》(1899)只是一部美国女性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然而,它的意义远非如此。小说除了表现出浓厚的当代女性主义色彩外,越来越多的评论者发现它还是一流佳作,具有多方面解读的可能性。因此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觉醒》的新意蕴再次加以挖掘。
《觉醒》中一个非常难得而又发人深省的闪光点表现在它对书中女主人公爱德娜生之觉醒和死之必然这对关系的处理上。首先,随着爱德娜个性意识逐渐增强、并用实际行动逐步追求独立与自由的时候,她的社会生存空
-
凯特·肖邦《一个正派女人》的潜文本解读
-
作者:
张荣梅
秦静
来源:
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事学
《一个正派女人》
文体学
凯特·肖邦
潜文本
-
描述:
肖邦的短篇小说《一个正派女人》中巴罗达夫人对丈夫的好友暗生情愫,结局如何作者并未明示。小说结尾“我已经克服了一切”引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论:一方认为小说体现了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另一方认为小说是一篇不涉及性别政治的保守之作。从叙事学角度看,文本叙事视角、思想表达方式的转换表明女主角以理智克制了情感。借助语料库分析,文体学视角显示词汇和句法层面的潜文本塑造的是一位坚守婚姻道德的女性形象。
-
理想与现实的较量——《觉醒》的一种心理学解读
-
作者:
袁家丽
来源: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觉醒》
自我
本我
超我
凯特·肖邦
-
描述:
凯特・肖邦在《觉醒》中探讨了女性渴望性爱、追求艺术及母亲的职责这三个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放到了她所设计的女性人物身上。赖斯小姐、埃德娜、拉特诺尔夫人其实是肖邦幻想的一种人格的三种结构而已,分别代表本我、自我和超我。肖邦通过展现这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试图为自己也为同时代的女性探索出一条走出困境的道路。
-
《一个小时的故事》双重主题阐释
-
作者:
田园
来源: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由
婚姻
凯特·肖邦
女性主义
《一个小时的故事》
-
描述:
凯特·肖邦的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文学中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一个女人在得知自己丈夫死讯以后的情感反应和心路历程,一个渴求自由的灵魂在经历了短暂的狂喜之后被现实击垮而走上死亡的悲剧。本文拟从小说人物在三个时空空间的外在表现和心理冲突,从象征和反讽的角度来阐释这篇小说所阐释的双重主题:女性主义的觉醒与失落;婚姻束缚与单身自由的得失。
-
似是而非—试论凯特·肖邦女性形象创作的模糊观
-
作者:
潘英慧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模棱两可的观点
男权社会
贤妻良母的女性形象
觉醒的新型女性形象
凯特·肖邦
-
描述:
凯特·肖邦是十九世纪末期著名的美国女作家。她一生中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和三部小说集。很多评论家一致认为肖邦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模棱两可。肖邦堪称塑造人物的天才。她在作品中成功塑造了很多形形色色的女性人物。但总体而言,根据她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和故事,这些女性人物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的女性形象:传统的贤妻良母和觉醒的新型女性形象。 贤妻良母拥有温柔、挚爱和无私的母性。她们是维多利亚时期人们所崇拜的女性形象,也是男权社会下多数女性必须扮演的角色。当女权运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时候,很多女性渐渐觉醒为自己应得的
-
共同的挑战,不同的命运:对爱德娜和嘉莉妹妹觉醒历程的对比分析
-
作者:
赵冬梅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觉醒历程
女性主义观
自然主义观
西奥多·德莱塞
凯特·肖邦
-
描述:
作为同一时代生活经历相似的两位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和凯特·肖邦在发表相隔一年的作品《嘉莉妹妹》和《觉醒》中用非常相似的文化视角来描写十九世纪末的的女性形象嘉莉妹妹和埃德娜。两位主人公处于非常相似的男性社会文化中,然而在相似的境地里二者却又有迥然不同的境遇,以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命运。德莱塞描绘出了一位有着非凡勇气并能在不平等的男性社会里崛起的女性形象,然而肖邦作为一位女性主义作家却未能赋予埃德娜很强的女性反抗意识,以致埃德娜最终选择了死亡。通过对比,隐藏在这些相似和不同的觉醒经历背后的真正原因将会得到进
-
试论凯特·肖邦部分作品中的女性消费行为
-
作者:
胡懿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消费行为
父权
女性自我
消费主义
凯特·肖邦
-
描述:
凯特·肖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女作家。她的作品因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女性人物塑造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肖邦对于她生活过的路易斯安那地区的克里奥尔人和阿卡迪亚人生活的了解为她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肖邦的故事大多以路易斯安那为背景,以描写当地居民的故事为主。肖邦对故事情节的细腻描写和对当地风俗民情的渲染,使她被列为出色的乡土作家行列。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凯特·肖邦一直关注和思考女性的生活现状和社会地位。虽然她曾说自己不爱被简单地列为女性主义作家,但她的作品因全面深入地揭示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婚姻,自我
-
追求完整的自我
-
作者:
高弋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权社会
维多利亚时代道德观
自我
凯特·肖邦
艾丽斯·沃克
-
描述:
凯特·肖邦的《觉醒》和艾丽斯·沃克的《紫色》分别产生于美国历史上两次妇女运动高峰期间。埃德娜和西丽娅分别是这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她们的经历极具典型性。虽然美丽、富裕的中产阶级太太爱德娜和丑陋、贫穷的黑人妇女西丽娅生活于不同的时代,但是她们走过了共同的心路历程:从自我的迷失到自我的觉醒。不同之处是她们拥有不同的结局:埃德娜在完全觉醒之后,孤独地投入了大海的怀抱;而西丽娅取得了经济的独立,并与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二者截然不同的结局是她们所处的不同时代造成的。 本文旨在对两部作品中两个主要人物成长经历和
-
美在爱和死:凯特·肖邦作品研究
-
作者:
万雪梅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爱
死
作品
凯特·肖邦
美
-
描述: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1851-1904)主要因其小说的女性主义题材而被女性主义者“重新发现”,她的《觉醒》(1899)被认为是一部美国女性文学史上的开山之作和经典,然而,她作品的意义远超乎此。细读她的全部文本,不难发现她是一流作家,她的一些作品是一流佳作,具有多方面解读的可能性,这也为越来越多的评论家所证实。因此,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她作品的新意蕴进一步加以挖掘。凯特·肖邦作品给人以非常强烈的美感,这种美,集中体现在她作品中关于爱和死的描写方面。首先,凯特·肖邦本人就是一位爱和美的思想者,她具
-
论凯特·肖邦的女性主义创作起源:从《她的信件》谈起
-
作者:
倪俭
来源: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颠覆
继承
莫泊桑
凯特·肖邦
女性主义
-
描述:
以肖邦的《她的信件》为例分析作家是如何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上,借鉴莫泊桑父权制传统文学形式,成功塑造一位具有强烈自我意识、追求独立主体的女性形象。探讨女性,也包括男性生命个体在父权社会的制约之下生存空间萎缩、直至消失的悲剧命运,从而颠覆了男权主义思想和男性视角,开启女性主义创作的历程这一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