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用笔勾勒出一个现实生活
作者: 杨剑龙   来源: 文汇读书周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婚外恋   男女恋情   现实生活   女学生   情人节   爱情故事   人物形象   女性形象   小说   基本模式  
描述: 用笔勾勒出一个现实生活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定位偏差
作者: 何晓林   洪雁   来源: 企业改革与管理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对象   定位偏差   形象代言   企业价值取向   商业价值   女性形象   人物形象   企业广告  
描述: 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是企业广告成功的前提.在广告中塑造一个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以此提高产品的记忆和识别效果,是企业广告惯用的策略.纵观各类企业广告,塑造最多的就是女性形象.女性作为一种重要的审美对象
《天龙八部》中的女性形象特征浅析
作者: 齐向党   来源: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令狐冲   主人公   金庸   “成长”   小说作品   读者   女性形象   人物形象   形象特征   《天龙八部》  
描述: 《天龙八部》中的女性形象特征浅析
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评《别梦依稀》中的家族情结和女性形象
作者: 陈耀辉   来源: 三峡文化研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个体命运   生活   家族小说   农村家族   小说创作   文化研究   价值取向   女性形象   家族情结   人物形象  
描述: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唐·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想象的自由与限制
作者: 单世联   来源: 读书杂志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海派小说   文化想象   自由   现代文化   文学叙事   中国现代文学   文化研究   女性形象   文学研究   人物形象  
描述: 姚玳玫《想象女性——海派小说(一八九二——一九四九)的叙 事》(以下简称姚著)一书的出版表明,经过数代学者的阅读和研究,“中 国现代文学”仍有很大的阐释论域和很多的待发之覆。与传统审美的文 学研究不同,此书以“女性形象”为线索考察海派小说中的文化想象;与 流行的文化研究不同,它没有将文学视为文化的衍生物。作为一种叙事
“玛蒂尔德”何其人也——浅析《项链》人物形象的再认识
作者: 刘向阳   来源: 青海教育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玛蒂尔德   现实主义小说   虚荣心   读者关注   小资产阶级   《项链》   十九世纪   人物形象   再认   女性形象  
描述: “玛蒂尔德”何其人也——浅析《项链》人物形象的再认识
黄金枷锁下的悲歌——浅析《金锁记》“七巧”形象
作者: 杨秀珍   来源: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曹七巧   张爱玲   悲歌   中篇小说   《金锁记》   女性形象   人物形象   代表作  
描述: 黄金枷锁下的悲歌——浅析《金锁记》“七巧”形象
《陌上桑》主题新探
作者: 杨正国   任志福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罗敷形象   使君   虚构   新主题   主题思想   陌上桑   人物形象   女性形象   共性化   新解  
描述: 《陌上桑》主题新探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叛逆者
作者: 张汝道   张金朔   来源: 时代文学(双月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娃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反思   白嘉轩   鹿子霖   作品   白鹿原   女性形象   人物形象   白孝文  
描述: 陈忠实自称他是把《白鹿原》作为“民族的秘史”来写的。但是,我喜欢《白鹿原》并非是我看懂了他所谓的“秘史”,不过是作品那宏大壮阔的场面吸引着我;那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神秘而震撼人心的氛围罩着整个作品,牢牢地抓住了我的心。而这也只是一种感觉,或说是对作品的感性认识。这种感觉如果能变为理性的思考和把握,也许就可能窥见“秘史”之一窍了吧。但我现在能较具体而确切地说的,并可以作为一定的理性评说的理由却只有一个,就是:作品中塑造了大量活生生的人物
辨美丑,十娘永驻心间 习语言,语文风光无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感悟
作者: 孙晋诺   杨凤荣   来源: 语文学习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言   原文   审美境界   感悟   杜十娘   女性形象   人物形象   人文性   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  
描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感受、鉴赏”一节中提出了“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的阅读教学任务,落实这一教学内容,把工具性与人文性完美结合起来是关键。[第一段]
< 1 2 3 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