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乡村女性】搜索到相关结果 21 条
-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女性形象
-
作者:
范良虹
来源:
厦门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村女性
城市化
悬疑
-
描述:
中国是个拥有着千年农业文明的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历史进程中,城市和乡村这两种不同文化的冲撞、纠葛逐渐成为时代关注的命题。女性,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符号,在这两种文化长期对峙的跌宕起伏中,从独特角度叙述出城乡冲突中的人类真实的生存境遇。本文主要以毕飞宇的《玉米》三部曲和孙惠芬的《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为讨论的主要对象,以中国城市化进程为背景,并在回顾现代文学中的同类形象的基础上,对城乡冲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当下文学塑造城市化中乡村女性形象的特点。全文主要以三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以毕飞宇的小说《玉
-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之一瞥
-
作者:
蒋玲凤
来源: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时代
乡村女性
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
流变
都市女性
-
描述:
乡村女性作为20世纪乡土小说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是"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的遵从者,但是在新思想、新潮流的影响下,她们一步一步地从封建礼教中挣脱出来。然而,相比于同时期的都市女性,这群来自底层的女性身上显然少了些许自觉性,她们是逐步地"被解放"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乡村社会的各个领域也呈现出从未有的复杂多元,进而呈现在我们视野中的乡村女性已然是血肉丰满的形象。
-
五四时代到1940年代中国女作家小说中乡村女性形象的嬗变
-
作者:
邵永杰
来源:
新疆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雄化
乡村女性
历史语境
人的发现
现代女作家
-
描述:
五四时期勃兴的女性解放思潮给现代女作家提供了一个创作平台,她们进行的小说创作成为现代文学领域的一个亮点。从五四年代到1940年代,女作家小说中描写了很多乡村女性形象,表现了她们不同的命运。这种自觉地描绘与书写,既反映了现代文明与旧伦理碰撞下乡村女性的不同命运,又潜藏着创作者对这一时期历史还原的自觉,并最终指向中国女性从“人”的发现到女性“雄化”追求的嬗变。本文以中国现代女作家小说中的乡村女性作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从五四时代到1940年代女作家追求从“人”的发现到女性“雄化”的嬗变。在正文的写作中,首先分析
-
中国当代乡村女性生存境况的艺术写照——谈孙惠芬小说
-
作者:
马玉梅
来源:
扬州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村女性
生存境况
孙惠芬
人文精神
审美价值
-
描述:
孙惠芬从80年代开始从事乡土书写,坚守至今,她用温婉而质朴的语言塑造了一代代生活在辽南大地的乡村女性,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这批辽南乡村女性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嬗变历程,在乡土文学日益凋敝的今天,为乡土文学添上生动的一笔。本文以孙惠芬笔下的几代乡村女性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对小说中乡村女性的生存状态进行梳理归类,探究导致她们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并对孙惠芬创作审美分析,进一步探讨孙惠芬创作这批乡村女性的文学文化价值与写作缺陷。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第一、梳理归类孙惠芬笔下乡村女性的生
-
乡村青年女性形象的升华和超越:铁凝小说《笨花》和《棉花垛》女性形象之比较
-
作者:
刘用良
来源: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
乡村女性
棉花
平原意象
生命激情
《笨花》
-
描述:
《笨花》是铁凝新世纪的代表作。其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与前期发表的《棉花垛》相比,无论在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在以棉花隐喻乡村青年女性的艺术表现模式上,都已实现全面超越。
-
90年代以来小说中的乡村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姜淑娟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村女性
90年代小说
女性形象塑造
城乡文化冲突
创作主体
价值观
-
描述:
90年代以来小说中的乡村女性形象分析
-
陈应松小说女性形象分析:以《野猫湖》为例
-
作者:
张贺楠
来源:
文艺争鸣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家
乡村女性
女性意识
留守女
乡村世界
小说世界
形象分析
米兰·昆德拉
野猫
乡村生活
-
描述:
陈应松在《钟山》2011年第1期上发表了一个中篇小说《野猫湖》,小说坚持了作家直面现实底层生活的文学立场,既写出了乡村世界痛苦艰辛的生存,也写出了乡村女性的爱欲本能与现实异化之间的永恒斗争。作家深入到乡村留守女性的内心,抓住每一个细微的变化,追索出在波澜壮阔的乡村生
-
文学启蒙与性别困境——对十七年文学女性形象的背景分析
-
作者:
刘日红
来源:
天津社会科学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启蒙
《百合花》
革命女性
乡村女性
十七年文学
背景分析
知识分子
女性形象
革命叙事
日常生活
-
描述:
肇始于新中国成立的十七年文学对女性文学研究者来说是一个相对独异的时期,它一方面担负着某种“无性化”的指责,另一方面则以众多的革命女性形象塑造继承了“五四”启蒙主义传统,使一种“新社会意识”真正走向广大农村。基于以上考虑,本文试图在“革命”文化的背景上来考察“五四”启蒙主义与十七年文学中女性启蒙的关系,因为当革命话语抑制了知识分子的启蒙信念时,反而使性别问题更见突出。一女性成为革命作家的叙述中心并不是从十七年文学开始的,它在40年代的战争文学里已经有了明确的表露。钱理群在《“流亡者文学”的心理指归》一文中曾
-
从人格美学视角再读严歌苓小说《第九个寡妇》
-
作者:
李有亮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个体人格
女性美
穿越性
葡萄
乡村女性
别尔嘉耶夫
女性形象
严歌苓
小说
历史潮流
-
描述:
一、个体人格:因阻断而穿越在关于严歌苓的众多评论中,有一位研究者的发见对本文颇具启示:"严歌苓并不试图去构建新的历史叙事,而是在人和历史的遭遇之中寻求一种对抗异化的穿越性的精神。"①依我看,这种"穿越性精神"的内在支撑,正是她们坚韧而弘豁的个体人格。概观严歌苓的创作,扶桑、小渔、小菲、王葡萄、多鹤、小环,这些女性无一不是在与无比强大的历史潮流、政治运动、人生苦难、自然灾祸的对抗中放射出这种"个体人格"的耀眼光辉,以及女性独有的生命美感。就个人之
-
《母系氏家》对现实主义的真实书写
-
作者:
傅书华
来源:
文艺争鸣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间人物
新时期
母系
乡村女性
现实主义传统
赵树理
女性形象
小说
现代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
描述:
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几经流变,几番演化,在新时期经过20世纪8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的洗礼,与20世纪90年代之后新的经济形态"同构"而得以弘扬,终于在今天,渐成大势,趋于主流,需要我们给予特殊的重视与研究。而李骏虎的《母系氏家》就是这一"大势"中的"弄潮儿"。尤为可喜的是,我们在李骏虎的身上,看到了这一代青年作家,继承新文学传统,汲取中西新知之后的成熟。在他笔下的男女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