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特色研究
论文
著作
报纸
期刊
研究专家
特色文献
女性人物传记
女性社会研究
妇女运动与组织...
女性文学作品
特色资料库
图片
视频
信息查询
相关链接
湖南女子学院图...
中国知网
读秀知识平台
湖南高校数字图...
Open Menu
特色研究
返回上一级
论文
著作
报纸
期刊
研究专家
特色文献
返回上一级
女性人物传记
女性社会研究
妇女运动与组织研究
女性文学作品
特色资料库
返回上一级
图片
视频
信息查询
相关链接
返回上一级
湖南女子学院图书馆
中国知网
读秀知识平台
湖南高校数字图书馆
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视频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首页>
根据【关键词:
乡村女性形象
】搜索到相关结果
17
条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
(14)
学位论文
(2)
会议论文
(1)
按栏目分组
特色研究
(17)
按年份分组
2017
(3)
2015
(1)
2011
(2)
2010
(2)
2009
(2)
2008
(1)
2007
(1)
2006
(1)
2001
(1)
1996
(1)
1995
(2)
按来源分组
扬子江评论
(1)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1)
语文教学与研究
(1)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1)
长篇小说选刊
(1)
文艺理论与批评
(1)
北方文学
(1)
新闻传播
(1)
文艺评论
(1)
南都学坛
(1)
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1)
华东师范大学
(1)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1)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
(1)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1)
复旦大学
(1)
关键词
消解诗意原乡的乡村女性——析《白狗秋千架》的暖姑形象
作者:
李云秀
来源:
北方文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白狗秋千架》
消解
原乡
乡村女性形象
当代文坛
乡村叙事
诗意想象
叙述内容
描述:
莫言于1984年冬创作了《白狗秋千架》,当时政治与文化上的诗意原乡正活跃在中国当代文坛。然而,《白狗秋千架》的“暖姑”一出现不但摧毁了原来乡村女性质朴、纯洁的形象,更消解了我们对原乡人性、审美的诗意想象。《白狗秋千架》是一个返乡的乡村叙事,与鲁迅的《故乡》一样,包含着“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叙事模式,这类题材以叙述当下发生的事情为主,那么以当下为时间点,可以将所有关于原乡想象的叙述内容分为三个时间段:归来之前是对过去的原乡想象,归来之时是对现在的原乡想象,离开暗示着对未来的原乡想象。本文将通过分析“暖
北乔评论专著《刘庆邦的女儿国》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艺理论与批评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经验
有机整合
评论
刘庆邦
女儿国
文学创作
乡村女性形象
专著
文学研究
传统文化
描述:
该书以中国乡村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纤细的艺术感悟力和坚实的文化创作经验,将文学研究的学术性与文学创作的诗性有机整合,通过对刘庆邦笔下的50多位乡村女性形象的再塑造,呈现了遥远的乡村里最鲜亮的记忆,还原了乡村的诗意和乡村女人的诗情。这是一部集独具匠心的研究视野与个性化叙述手法的著作,既有浓重的学术含量,又具沁人心脾、扣人心弦的可读性。[第一段]
在倒错镜像中仰望星空的悲剧女性
作者:
贺绍俊
来源:
长篇小说选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镜像
中国传统
孙惠芬
世界地图
寓意
星空
乡村女性形象
悲剧女性
传统女性
星星
描述:
秉德女人无疑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她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寓意着中国乡村女性对土地与乡村文化的养育关系,秉德女人不同于以往的乡村女性形象,还在于她不仅集中了中国传统女性的品格,而且她还维系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也就是说,秉德女人只能诞生在清末以后中国开始不得不面对西方世界的时代。孙惠芬的家乡在辽南海边,这里很早就有着开放的气象,祖辈们的生活很早就受到外界的冲击。秉德女人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奶奶这一代女人的故事。于是我们就在小说中读到,秉德女人在她少女年华,遇到了一位牧师的孩子,从他那里看到了一张世
玉米:乡村女性疼痛的苦魂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玉米》
疼痛
2001年
《人民文学》
新生代作家
粮食作物
乡村女性形象
乡土中国
描述:
玉米是乡土中同最普通的粮食作物之一。某种程度上玉米也代表了乡土中国的文化气质。新生代作家毕飞宇以中篇小说《玉米》(《人民文学》2001年第四期)形象地书写了乡土中国经验,成功地塑造了玉米这一乡村女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疼痛而又复杂的情感。
玉米:乡村女性疼痛的苦魂
作者:
陈国和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经验
玉米
权力
毕飞宇
中篇小说
新生代作家
粮食作物
乡村女性形象
乡土中国
文化气质
描述:
玉米是乡土中国最普通的粮食作物之一。某种程度上玉米也代表了乡土中国的文化气质。新生代作家毕飞宇以中篇小说《玉米》(《人民文学》2001年第四期)形象地书写了乡土中国经验,成功地塑造了玉米这一乡村女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疼痛而又复杂的情感。
重塑“娜拉”:男性作家的期盼情怀,拯救姿态和文化困惑
作者:
丁帆
陈霖
来源: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八十年代以来
男性作家
“娜拉”
妇女解放
作家主体
文化困惑
乡村女性形象
文化意识
男性中心
传统文化
描述:
本文在较为阔大的文学和文化背景上,从创造主体和创造对象两个方面,考察八十年代以来男性小说家创造的出走的乡村女性形象群落,探求其丰富的文化意蕴、时代精神及作家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指出它在乡土小说史和妇女解放主题表现上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小说家们的男性中心文化心理造成的矛盾困惑及其对把握对象的负面影响,呼唤作家主体对更为博大的现代意识的求致和男性中心文化意识的超越。
现代性与被叙述的“乡村女性”
作者:
王宇
来源:
扬子江评论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学
新时期文学
乡土
五四新文化运动
伦理道德
乡村女性形象
知识分子
特殊群体
叙述
现代性语境
描述: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标志的思想文化领域的现代性转型肇始于家庭伦理道德的变革,而妇女问题又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瓦解旧家庭伦理道德的突破口,再加上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这两条原因决定了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对乡村女性这个特殊群体的格外关注。乡村女性的形象频繁出现于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文本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乡村女性,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启蒙主题的重要载体。而求翻身争解放的乡村女性又是革命文学最重要的形象之一,尤其
<
1
2
>
Rss订阅
订阅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