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主体意识】搜索到相关结果 18 条
-
论新时期以来女性小说中的乳房疾病书写
-
作者:
袁明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存困境
隐喻
主体意识
乳房疾病
-
描述:
文学与疾病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身体上产生的病变能够使我们意识到肉身的存在,并能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本文正是以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中乳房疾病的书写为分析对象,对女作家笔下所塑造的乳腺癌患者形象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和归类,并通过对乳房疾病的病因、病相以及救治三方面的分析来探讨当代女性真实的生存状况,观照女性在家庭和事业、婚姻与爱情中所遭遇的冲突和矛盾,并探讨女性在长期以来的男权文化规范下是如何从“无意识”到逐渐觉醒并最终获得自我认同、建构起女性主体意识的。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女性乳房的两
-
女性主义视野下钟肇政塑造的女性形象
-
作者:
赖一郎
来源: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欲
钟肇政作品
主体意识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
描述:
钟肇政1950年代笔下,由于贫困,女性的主体意识尚无法萌芽、建立。1960年代在社会转型期,受过教化的男主人公懂得欣赏女性,尊重女性,让女性主义有萌芽的机会,女人终于渐渐"活"起来当自己的主人,钟肇政开始正面描写"情欲"。1980年代,钟肇政小说情欲的主体转成女性,赋予女性主导自己身体和情欲的权力。而在1990年代,钟肇政警醒人们,女性主义发展到顶峰,就会异化为它的对立物。
-
蜕变:浅析《喜福会》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王颖
来源:
海外英语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蜕变
ABC女性
移民女性
主体意识
本土女性
-
描述:
谭恩美是以为令人瞩目的美籍华裔作家,她的小说《喜福会》甫一问世,就引起了强烈反响。小说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其中的女性形象更是令人久久难以忘怀。小说中的女性可以分为三类:本土女性、移民女性、ABC女性。从沉默到觉醒再到自强自立,这些女性向世人展示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发展过程。在这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中,她们积极进取,努力寻找自我、确认自我身份。在历经了一次次的阵痛之后,她们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蜕变。
-
城乡文学题材中的的女性书写
-
作者:
张朝晖
来源:
西江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空间
城乡题材
主体意识
女性书写
人格
-
描述:
城乡文学题材是作家们惯常关注的范畴,作为新时期富有情感表达力和审美透视力的女性形象的书写自然也就成为作家们城乡文学题材书写的对象.本文的阐释试图对这类题材中女性的主体意识、情感空间、生存困境和人格韧性等方面进行具体解读,并以此分析此类文学题材中女性书写的创作得失.
-
生存和存在:浅析曹禺戏剧《日出》中女性的悲剧精神
-
作者:
荣月华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存
主体意识
存在
悲剧精神
曹禺
-
描述:
本文以曹禺的《日出》为蓝本,以陈白露这一主要女性形象为解读对象,来探询人的生存困境和存在价值.这一女性在她的生存处境之中,备受压制和束缚,她的本体欲求却得不到真正的满足.伴随着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矛盾与挣扎,突围与反抗成为她生存的主要内容,她最终选择了以死亡的形式证明本体的存在.这是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更是对自我精神的净化和升华.文章从“围困”中的生存、在生存中“眺望”存在、存在的证明三个方面来论述,从对人生境遇的关注上升到对人生存在的追问,探求戏剧表象背后隐藏着的深层意蕴
-
《十七年<人民日报>女性形象研究》
-
作者:
赵璇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意识形态
议程设置
主体意识
人民日报
女性形象
-
描述:
本文是一篇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人民日报》在十七年中所建构妇女形象的文章,通过对《人民日报》在十七年中的妇女类文章进行抽样,然后对样本进行定量的和定性的研究,进而对这一时期《人民日报》所建构的女性形象进行综合述评。第一部分前沿,首先指出国内外关于女性形象的研究现状,然后分别对本文所涉及到的主体意识、媒介的女性批判理论以及议程设置理论进行理论综述,最后指出本文的学术和实用意义。第二部分绪论,分析研究《人民日报》和十七年的重要性。从宏观上建构了“意识形态建构者”的《人民日报》和“文化规范”的十七年的定义。第三部
-
传媒中的女性形象建构及其对女性生存发展的影响
-
作者:
罗慧
来源: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被看
物化
主体意识
大众传媒
消费
女性形象
-
描述:
大众传媒在社会性别角色观念和女性生存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有其社会文化渊源,媒介文化的复制性对女性生存发展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大众传媒应减少对"被看"、"被物化"、"被消费"、"被幻想"的女性形象塑造,而应更加平衡、全面地反映女性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贡献,在重构大众传媒女性形象的过程中推动整个社会对女性生存和全面发展的认同。
-
90年代以来的女画家笔下的女性形象
-
作者:
巩燕伟
来源:
北京服装学院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绘画
觉醒
主体意识
原因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
描述:
本文研究的女性形象于90年代伴随“女性绘画”的产生而产生,它们区别于90年代以前的中国女画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与男性画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不同,它们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产物,也是女性绘画走向自觉的体现。笔者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运用图像学、社会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论述了这些女性形象的特点和产生原因。女性形象的塑造介入了女性经验,是以女性的视角诠释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是公开表述“性”的女性形象,它们的造型真实化、朴实化,并在塑造过程中重复运用女性符号,其中一些女性形象有悖于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定义,体现了女性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