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主体性】搜索到相关结果 61 条
-
女性·身体·写作:新时期女性文学中“身体写作”的反思
-
作者:
汪小燕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身体
叙事视角
叙述话语
女性
-
描述:
主体,于是身体就成为建构女性主义的主要场域。而从主体性角度对“身体写作”展开专门研究则十分少见,即便一些研究者对新
-
身体叙事:新时期女性写作的特征与前景
-
作者:
唐晓敏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实用理性
身体叙事
消费文化
仿真
-
描述:
身体是自我存在之所,是自然之体和社会之因的结合体,也是文学叙事的要素之一。本文通过身体叙事从相对客观的视角,放眼整个新时期女性写作,审视女性身体叙事在整个新时期的变迁和特征。通过身体叙事的变迁看整个新时期女性书写的演变,再通过演变看文学身体的思想启示和文化嬗变。身体叙事是透视女性文学和身体文化的一个非常好的视角。本文根据女性文学本身出现的新的症候和时代出现的新风尚,将新时期女性身体叙事划分为沉重的身体、飞翔的身体、消费的身体和现实的身体四个阶段。在这个分析的基础上发掘和探索新时期女性写作身体叙事区别于其他
-
他者妇女与文化
-
作者:
贾丽琴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身份建构
文化
文化融合
他者妇女
-
描述:
论文以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种族理论和文化批评理论为基础,以当代美国黑人女性和华裔女性创作的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文化与女性主体性、文化与姐妹情谊、文化与身份认同、性别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
-
崔贞熙转向作品研究
-
作者:
张晓燕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转向
母性
女性文学
转向文学
-
描述:
淡人崔贞熙(1906~1990),身为近代新女性之一,作为韩国文坛的女性作家之一,她在其八十余平生中历经艰难曲折,也许正因为此才使得她的文学世界如此丰富而引人瞩目。崔贞瞩在韩国近代文学史中占据的地位尤其不可轻视。这不仅仅是因为她曾经是韩国第二代女性作家中的一员,更重要的是因为她在近代日帝统治时期曾经先后以同伴者作家和亲日作家的身份活跃在韩国文坛。因此在日帝末期的文学史研究中对崔贞熙文学的考察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934年的第二次卡普事件是韩国文学史中不可忽视的重大事件。日帝末期,日本加强了对韩国的殖
-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主体间性及“复合间性”构建
-
作者:
徐珊珊
来源:
求索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性
文本间性
复合间性
主体间性
现代女性文学
-
描述:
文学具有主体间性之内在属性。任何一种女性文学都潜藏着自我的意图与内涵,确立女性文学内涵的女性主体性而非作品中叙述者的主体性或女性人物的主体性,应是女性文学中守护意识、图景(隐含作者)的女性主体性
-
综合与超越——刘思谦关于女性文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思考
-
作者:
沈红芳
来源: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性
20世纪
自觉意识
西方
文学研究
女性主义
学科建设
-
描述:
综合与超越——刘思谦关于女性文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思考
-
「平实而热闹」之外:苏青的写实主义
-
作者:
裴海燕
来源:
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性
张爱玲
苏青
上海
写实主义
女性文学
-
描述:
本文借用美国文学批评家商塔﹒费斯奇(Ri ta Fe lski) 超越女性主义美学之论述,先从女性还动与女性文学本身的发展脉络和两者之间的互动互促,重新审视1 9 40年代的上海女作家苏育与张爱玲
-
《我的光辉生涯》中被压制的女性亚文化群体及其主体性的体现
-
作者:
于美琴
来源:
西南科技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女性亚文化群体
小说创作
澳大利亚文学
人物形象
《我的光辉生涯》
-
描述:
》和《非洲牧场》媲美”。笔者试图揭示文本中所反映的十九世纪末期澳大利亚女性的真实处境和她们身上所体现的思想意识。主要应用的理论有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有关主体性的理论。 本文
-
现代中国女性诗文中的典型意象研究
-
作者:
何字温
来源:
南开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女性诗文
黑夜
月亮
镜
意象
性别
-
描述:
意象,是中外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20世纪80年代以来,意象批评逐渐成为文学研究中的热点之一。不过,迄今为止,在女性文学研究视阈内,从意象角度切入文本分析,揭示女性话语的艺术独特性,还是一个较为新鲜的话题。本文以现代中国女性诗文中的典型意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立足于性别视角,综合运用美学批评、心理分析、性别批评、神话——原型批评等多种研究方法,重点考察审美主体投注于意象之中的性别经验、性别意识和性别观念,在此基础上呈现女性文本中的意象在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方面的审美价值。 本论文共分七部分:
-
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坚守
-
作者:
毕志娟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九十年代
主体性
女性意识
身体
隐喻
性别
-
描述:
从二十世纪初到现在,中国的女性文学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并经过几代女性作家群体不懈地努力与探索,终于在上个世纪末的九十年代迎来了自己的辉煌。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在众声喧哗的当今文坛,以其独有的姿态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为批评家与读者频频点击的对象。九十年代的女性写作从女性立场出发,进行着自觉的女性意识表达与文本实践,并在九十年代中期达到了高潮。要对其进行研究,首先应对文本中书写的女性经验世界以及渗透的女性文化心理做细致的审视,并对它在多大程度上突破了文本的局限而传达出人类的共通情感予以关注,从而反观九十年代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