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人生命运的变奏曲——对《项链》内蕴的再认识
作者: 张树生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人公   人生命运   个性魅力   《项链》   外国文学史   作品主题   高校   心理描写   女性形象   短篇小说  
描述: 人生命运的变奏曲——对《项链》内蕴的再认识
心灵的呐喊,女性的挣扎:《所罗门之歌》女性形象剖析
作者: 张建群   来源: 吴中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人妇女   大房子   主人公   白人   托妮·莫里森   丈夫   《所罗门之歌》   家庭   女性形象   小说  
描述: 《所罗门之歌》是诺贝尔奖得主、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文章将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分成三组加以评析,概括出黑人妇女在争取自身解放中的三种不同形象,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所勾画出的一幅黑人妇女由依附、顺从逐渐走向抗争、独立的生活全景图。
高级成衣
作者: Chris   Moore   来源: 国际纺织品流行趋势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人公   外形   乐观主义   设计师   花园   深色   成衣   纺织品  
描述: 时尚抵御衰退Fashion fights the recession秋冬季的T台上,出现了一个强势的女性形象,这与当前低迷的经济形势带来的不确定性有关,设计师刻意塑造出更为硬朗的廓形,而关键就在于增强肩部的力度。
噩梦中的生命
作者: 李运抟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人公   师范学校   政治运动   现实主义   政治生活   朝云   知识分子   长篇小说   女性形象   极左思潮  
描述: 噩梦中的生命
存在的勘探者:张生小说简论
作者: 王宏图   来源: 当代作家评论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人公   文学作品   张生   地理学   勘探者   西递村   知识分子   米兰·昆德拉   女性形象   小说  
描述: 丛生的疑窦阅读张生的小说会有这样一种奇特的体验 ,起初你的好奇心被不可遏止地激发起来 ,你瞪大了眼珠 ,在扑面而来的事件、场景和人物间穿梭行进 ,不时在那些饱满、富于质感的片断前伫立 ,兴致好时还把玩上一番。然而 ,随着叙述的演进 ,读者的心绪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尽管他不得不佩服作者流畅有力的叙述技巧 ,为作者的细节的精湛描绘所折服 ,但他心中不时会升起一股厌倦 :这叙述的河流何时才能到尽头 ?许多读者甚至会生出一股愤愤 ,他们觉得被作者欺骗了 ,愚弄了。作者笔下展示的东西与读者内心的期望值间的悬殊太大了。
对《窦娥冤》悲剧意识的认识
作者: 张劲刚   来源: 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规范   双重悲剧   《窦娥冤》   主人公   反抗精神   悲剧色彩   关汉卿   悲剧意识   悲剧意义   女性形象  
描述: ,我们同样也无法在这样的氛围中把主人公的命运设计得更好些,我们在赞叹窦娥强烈反抗精神的同时,却不能不感到直接来自她自身的某种压抑。然而,这
爱的痛苦与心的历程:《遥望查里拉》随想
作者: 贾磊磊   来源: 当代电影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人公   生命的意义   爱情影片   “形而上学”   军人   叙事结构   辩证思维   军事题材   内心世界   女性形象  
描述: 爱的痛苦与心的历程:《遥望查里拉》随想
心灵的呐喊 女性的挣扎——《所罗门之歌》女性形象剖析
作者: 张建群   来源: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人妇女   大房子   主人公   白人   托妮·莫里森   丈夫   《所罗门之歌》   家庭   女性形象   小说  
描述: 《所罗门之歌》是诺贝尔奖得主、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文章将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分成三组加以评析,概括出黑人妇女在争取自身解放中的三种不同形象,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所勾画出的一幅黑人妇女由依附、顺从逐渐走向抗争、独立的生活全景图。
野蔷薇的色香与多刺——略谈茅盾《野蔷薇》对时代女性的塑造
作者: 游路湘   来源: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人公   手法   《野蔷薇》   色香   散文   茅盾   性格   玫瑰花   环小姐   时代女性  
描述: 在《写在〈野蔷薇〉之前》的序文中,茅盾曾以挪威小说家包以尔关于野蔷薇的比喻,来形象地说明自己在1927年前后的人生观和文艺观。包以尔在一个短篇里,曾打过这样的比喻:有个人赞美野蔷薇的色香,但憎恶它多刺;他的朋友则拔去了野蔷薇的刺,作成一个花冠。茅盾认为,人生犹如多刺的野蔷薇,“硬说它没有刺,是无聊的自欺;徒然憎恨它有刺,也不是办法。应该是看准那些刺,把它拔下来。”——用文学的形式对社会“尽拔刺的功用”。基于这一创作的目的,茅盾在短篇集《野蔷薇》中塑造了一系列“时代女性”的形象,它所体现的美刺要求也正如一簇
成功化妆的战斗者:评花木兰及动画电影《花木兰》
作者: 夏小燕   来源: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呐喊   女神   美国   复仇   自身   主人公   场面   女权主义   女性形象   阶层  
描述: 质的呐喊。以求得其主人公和自身的中心地位。这部电影场面宏大,音乐动静结合,人物形象生动幽默。尽管在中国票房平平,但却
< 1 2 3 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