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大公报》与民国时期中国女性研究
作者: 辛太甲   侯杰   习晓敏   来源: 南方论丛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国时期   都市女性文化   缓性变迁   《大公报》   中国女性  
描述: 《大公报》是民国时期颇具社会影响力的报刊,既反映了社会的变迁,记录了历史的沉浮,又引领了时代的变化,参与了都市女性文化的创造。本文拟以民国时期《大公报》为研究对象,探寻都市女性对头饰、服饰、脚饰等美的认知,揭示五四爱国运动时期女性对婚姻家庭的体认,借以考察现实生活中婚姻家庭形态的缓性变迁。考察这些女性走入职场后对自身的反思,所表达的不同诉求。
战火中女性的新觉醒——论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
作者: 王晓琴   来源: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作家   言说形式   性别意识   中国女性   写作形态  
描述: 20世纪40年代的连绵战火,唤起中国女性的大崛起,使女性文学创作风貌焕然一新:女性性别意识更加深化,强化了"对于自身透彻的觉悟",对女性本体的历史命运和心灵历程的反思达到新的高度;女性写作形态更加多样化,女性文学呈现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女性言说形式更加民族化通俗化,既借鉴西方现代技巧,又汲取中国传统特别是民间文艺的营养,真正走进中国民众特别是妇女心中。
女性乌托邦——新时期以来中国女性的追求之路
作者: 韩袁红   来源: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时期   追求   乌托邦   女性文学   中国女性  
描述: 从最初对浪漫爱情的向往到随后对人格平等的呼吁 ,从对同性之谊的希望到对人类个体的孤独处境的洞察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女性文学体现了当代女性寻找自己理想家园的轨迹。而在这个过程中 ,始终贯穿着一种温馨的梦想 ,这是中国女性追求之路上的乌托邦色彩
东西方之间的游走:白先勇小说中的性别论述与精神怀乡
作者: 司雯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白先勇   伦理   怀乡   男性   中国女性  
描述: 对母亲的热爱与依恋使得白先勇在其作品中描述了多种女性形象,代表的是“女性——母亲——故土、母语——精神怀乡”这样一条主线,其笔下的主人公,无论是在中国社会环境中的女性,还是生活在异国他乡的中国女子,对传统文化和对西方文化的性别定位都采取一种欲罢不能或者欲迎还拒的矛盾心态,身体解放后主体意识的攻击性以及作为都市物质符号的女性形象代表了白先勇对中国传统女性的现代性构筑。作为一个男作家,同时又是一位同性恋者,白先勇先生或许是希望通过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对女性的意义,来反思整个中国人的性别意识形态。同时,有着大陆
东西方之间的游走:白先勇小说中的性别论述与精神还乡
作者: 司雯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白先勇   伦理   怀乡   男性   中国女性  
描述: 对母亲的热爱与依恋使得白先勇在其作品中描述了多种女性形象,代表的是“女性——母亲——故土、母语——精神怀乡”这样一条主线,其笔下的主人公,无论是在中国社会环境中的女性,还是生活在异国他乡的中国女子,对传统文化和对西方文化的性别定位都采取一种欲罢不能或者欲迎还拒的矛盾心态,身体解放后主体意识的攻击性以及作为都市物质符号的女性形象代表了白先勇对中国传统女性的现代性构筑。作为一个男作家,同时又是一位同性恋者,白先勇先生或许是希望通过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对女性的意义,来反思整个中国人的性别意识形态。同时,有着大陆
中日女性社会地位的比较研究
作者: 于欣   来源: 哈尔滨理工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比较   变化   地位   日本女性   中国女性  
描述: 女性社会地位是女性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性别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女性的社会地位一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不仅仅涉及到女性自身的素质,又关系到男女社会权利平等等问题,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又是个综合性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婚姻等诸多方面。本文以中国和日本两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为研究对象,以比较的方式进行研究,以中日两国古代女性社会地位为开篇,分不同时期叙述古代、近代、现代的中日两国女性的社会地位,随即进行比较,又通过随后的两国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原因及其影响,
美国女传教士的中国传教活动——基于文化交流视角下的研究
作者: 宁璇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交流   海外传教活动   美国女传教士   文化殖民主义   中国女性  
描述: 自美国内战结束以来,美国女性传教士便逐渐走出了美国的国门而去到世界各个角落传播福音。她们为基督教得以在世界大范围的传播打下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早在十九世纪初期,女传教士们就开始通过教堂等基督组织参加海外传教活动。十九世纪后期美国妇女委员会建立后,越来越多的女传教士在委员会的资助下得以出国传教,而去往海外进行传教的女传教士的人数也一度高达总传教人数的六成。尽管这些传教士总是声称自己进行海外传教的目的是为了传播福音,但是研究这个话题的学者常常认为这是一种帝国主义下的文化殖民活动。有些学者认为这些传教士实则是打着
道阻且长——从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看中国女性解放
作者: 牛霄霖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作文教学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封建   社会   思想   解放   中国女性  
描述: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国女性一直是弱势群体。通过鲁迅笔下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爱姑等富有典型意义的中国女性形象,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秩序和思想使她们成为得不到自由的弱者、苦人。即使身上带有反抗色彩的女性最后也难走出悲惨的命运。新中国成立使女性得到了解放,但是至今“祖传”的封建残余还没彻底清除。中国女性的出路在哪里?社会解放和自我解放缺一不可。女性解放,道阻且长。希望仍存,前途有望。
欧洲"中国女性和性别研究网络"
作者: 新馨   来源: 国外社会科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沃里克大学   网络   欧洲   多伦多   女性研究   加拿大   中国女性  
描述: 2000年,欧洲汉学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tudies,EACS)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大会。与会者中,女性研究领域的欧洲学者和学生很少,有关中国女性和性别问题研究的论文更是寥寥无几。针对这种情况,在英国沃里克大学的支持下,欧洲“中国女性和性别研究网络”(The Women and Genderin Chinese Studies Network,WAG)于2001年8月12日在德国柏林建立,旨在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
中国女性问题研究:从中华民国到当代中国
作者: 秦怡安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女性角色   消费主义   西方化   女性形象   中国女性  
描述: 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中国女性的形象和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发生着改变。本论文将探讨现代历史上中国文化在若干方面对中国女性产生的影响。在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的新女性形象除了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主要还受到中华民国政府对“健美”和“修养”的提倡的影响。政府鼓励女性参加国民解放和政治活动,传统的“贤妻良母”的性别模式被认为对国家建设只有消极作用。到了毛时代,为了重建没有性别压迫的世界,政府提倡“单性”和“男女平等”的思想。女性获得更加平等的社会地位,从传统的家庭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公社的重要支柱。经过邓小平的改革
< 1 2 3 4 5 ... 25 26 2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