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试析宗法文化视阈下丁玲乡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类型
作者: 冯晶   来源: 湖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乡土小说   反封建   丁玲   宗法文化   性别  
描述: 宗法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丁玲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背景因素。本文以宗法文化为视角,结合性别研究方法,对丁玲农村题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谱系进行梳理,展现丁玲小说反宗法主题及其对人类解放
激情生命的时代演绎:丁玲女性立场的嬗变研究
作者: 程雪蓉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立场   精神向度   审美超越   丁玲   嬗变  
描述: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女作家。她以作家和政治家的身份,以她独特的书写角度和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重读丁玲小说,试图从丁玲女性立场的嬗变角度出发
论现代都市文化对丁玲及其早期创作的影响
作者: 易蕾   来源: 湖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都市文化   意义   早期创作   丁玲   现代  
描述: 本论文试图从现代都市文化这一视角入手,探讨丁玲早期的都市文化生活体验以及现代都市文化对丁玲及其一生创作的重要意义。本论文主要由三章构成:第一章为丁玲的都市文化体验。从丁玲的个人经历出发逐步分析丁玲
丁玲小说的婚恋叙事
作者: 杨羽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丁玲   婚恋   女性形象   小说  
描述:丁玲小说的婚恋叙事
从空间转换看丁玲小说中女性的“扑火”之旅
作者: 董珊珊   来源: 湖南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空间转换   飞蛾精神   丁玲   存在   女性  
描述: 丁玲是中国现当代杰出的女性作家,她一生创作了大量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充分展现了被历史遮蔽的女性生存真相和生命本真。本文把外部批评和文本批评相结合,从女性空间转换的角度,力图以一个综合性的立体结构组织
相似的经历,不同的命运
作者: 游英楠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哈代   贞贞   形象比较   丁玲   苔丝  
描述: 的女性形象之一。《我在霞村的时候》是我国著名女作家丁玲于1940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它是丁玲延安时期作品中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倍受争议的作品。故事讲的是一位名叫贞贞的农村女孩被日军轮奸,后被掠走
从凌叔华和丁玲看中国现代女性小说的两种走向
作者: 易智丽   来源: 西华师范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现代女性小说   丁玲   女性叙事   凌叔华   宏大叙事  
描述: 凌叔华和丁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原点意义的女性小说家,其创作代表着中国现代女性小说的两种不同走向。前者为“女性叙事”,涵盖了女作家自觉保持女性视角,以女性自身生命体验书写故事,呈现着阴柔之美的
丁玲笔下的“莎菲”型形象的文化内涵及意义
作者: 夏秋莉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莎菲   丁玲   女性自我   主体意识   反文化  
描述: 丁玲是最早意识到女性命运、树立自觉的性别眼光的作家。1928年,《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震动了整个文艺界。这部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品一直以来都得到了评论界较多的关注。本文从丁玲笔下“莎菲”这个具有典型
樊篱中的思考与探索——丁玲女性思想研究
作者: 王俊棋   来源: 四川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当代意义   女性思想   文化解放   小说创作   丁玲  
描述: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传奇般的人生经历,高产的小说创作,深刻敏锐的思想,吸引着众多的研究者。其创作始终体现了她对中国女性的忧患意识和深切关怀,女性思想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其中,虽
韩国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以丁玲、张爱玲、萧红为中心
作者: 成箕淑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爱玲   韩国   丁玲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   萧红  
描述: 自古以来中韩两国就是隔海相望的近邻,同属于东亚汉字文化圈,所以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有着良好的伙伴关系,尤其是在文学上的交流十分活跃。在韩国,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当时已经发表了介绍中国的新文学和主要作家作品的文章,可以说韩国学界对中国新文学的研究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尽管上世纪从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由于政治原因导致两国互不往来,彼此隔绝,但韩国学者仍通过香港、台湾地区的学术界间接地获取资料,虽然其研究的成就比过去少了一些,但不少韩国学者为了延续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一直
< 1 2 3 ... 16 17 18 ... 26 27 2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