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论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中的女权主义
作者: 张桂珍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丽丝·莱莘   生存困境   女权主义   自由女性   金色笔记  
描述: 多丽丝·莱莘(1919-)是当今最丰产的英国小说家,1962年因写作《金色笔记》而蜚声文学界。小说因其深刻性和丰富性而广受各文学评论流派的关注。评论家们视此书为彰显女性成长与解放的经典之作。本文试图从女权主义的角度来对《金色笔记》进行解读。小说的结构、语言和主题等叙述策略很好地体现了女权主义这一主题。片断式的结构反映主人公分裂的内心世界,进而揭示了西方混乱的社会现实及其对女性的影响。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来描写女性丰富的内心世界,矫正以往男性作家对女性生活的曲解。小说涵盖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命运,
困境中的反叛与突围:19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
作者: 王璐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存困境   探寻   反叛与突围   女性解放   精神和品格  
描述: 绪论:跨世纪的“美女文学”现象把女性文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也导致了随之而来的沉寂,使女性文学研究也遭到了冷遇。女性文学及其研究所面临的困境说明:人们对女性文学精神及其创作品格仍缺乏足够的了解和重视。所以本文以1990年代女性文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探讨女性文学的精神品格。而目前的研究缺少对女性文学的创作精神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释。本文将综合运用社会—历史批评、心理学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等方法;同时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同类题材在不同的作家笔下所体现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观念。重点分析不同作家笔下的同类题材
边缘处的华章:萧红、迟子建小说比较论
作者: 薛丽丽   来源: 三峡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存困境   地域文化   女性话语   萧红   迟子建  
描述: 萧红、迟子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性作家,她们分别活跃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之下,从两者的文学作品中可以清晰的看出中国女性意识和女性文学的发展脉络及其面临的困境。之所以选择将萧红和迟子建小说进行比较研究,除却两者的地缘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两者对客观事物有共同的关注点和表现主题,在审美情趣方面也有共通之处,论文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了萧红、迟子建小说比较研究的基础和意义。论文主体从三方面对萧红、迟子建的小说进行了比较研究。 首先从两者小说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地域文化特点切入,重点剖析两者的故园情结和她们所开
困境中的反叛与突围
作者: 王璐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存困境   探寻   反叛与突围   女性解放   精神和品格  
描述: 本文以19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在文化与人性的冲突之中把握女性文学的精神走向和创作品格。19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是从人性和人的价值的高度上探寻和思考着女性的生存困境和精神解放的道路的。无论是对父权制菲勒斯中心主义文化价值观念的批判和否定,还是对女性/母亲的文化价值的重新认同和界定,以及对女性自身身体的认识和发现,亦或是在性和爱的纠缠中对人性的审视,都是立足于对人性的提升和完善的价值立场,使人能真正超越性别狭隘的偏见,走上通往人性的自由、健康和和谐发展的理想天国。这既是女性作家
中国三十年代电影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卫莱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存困境   历史地位   电影创作   三十年代   社会矛盾   女性形象  
描述: 中国三十年代电影女性形象研究
辛克莱·刘易斯笔下的新女性形象
作者: 熊伟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辛克莱·刘易斯   美国文学   《职业》   《安·维格斯》   生存困境   《大街》   新女性形象  
描述: 辛克莱·刘易斯(Sinclair Lewis,1885—1951)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标志性的作家。其文学创作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顶峰,被评论家们誉为他所处时代多角度生活的观察者、评论者和优秀的讽刺家、批评家。以往评论界所关注的刘易斯的作品,大都是他在20年代发表的五部小说--《大街》(Main Street,1920),《巴比特》(Babbitt,1922),《阿罗斯密斯》(Arrowsmith,1925),《埃尔默·甘特利》(Elmer Gantry,1927)和《陶治沃斯》(Doadsworth
论张欣小说中的都市女性形象
作者: 黄英姿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存困境   都市   情感   张欣   意识觉醒   女性  
描述: 张欣是近年来颇为有名的女作家,也是九十年代的文坛不可忽视的一位作家,她主要描写都市生活,她的作品广泛地受到了大众的喜欢。张欣的文学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她的小说经常被一些著名文学期刊刊登、转载,多次获奖,并且很多作品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像大家熟悉的《爱又如何》、《岁月无敌》、《浮华背后》、《沉星档案》、《深喉》、《泪珠儿》等。 本文以文本为基点,从女性与都市的交相融合、都市女性的生存以及情爱、都市女性的意识觉醒三个方面,分析张欣作品中的都市女性形象。 一、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女性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死观:对《达洛维夫人》和《到灯塔去》主要女性人物的分析
作者: 姚丹丹   来源: 西安交通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死观   生存困境   男权社会   生存自由   向死而生   女权主义批评理论  
描述: 自古以来,生死问题一直使人类感到困惑。无数的文人、学者以及哲学家从不同角度对生死问题进行过探索。从柏拉图的灵魂不死,伊壁鸠鲁的“死亡无关”论,到叔本华的人生悲剧论,他们都将死排除在生之外,认为生死对立,生是对死的否定。而在20世纪初,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却独辟蹊径,以死亡为切入点来诠释生存的方式和意义。他认为生死紧密相连,死亡是人类生存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向死而生”是海德格尔死亡哲学的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人只有在对死亡的不断思考和领悟中才能真正获得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与海德格尔同时代的英国著名的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死观—对《达洛维夫人》和《到灯塔去》主要女性人物的分析
作者: 姚丹丹   来源: 西安交通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死观   生存困境   男权社会   生存自由   向死而生   女权主义批评理论  
描述: 自古以来,生死问题一直使人类感到困惑。无数的文人、学者以及哲学家从不同角度对生死问题进行过探索。从柏拉图的灵魂不死,伊壁鸠鲁的“死亡无关”论,到叔本华的人生悲剧论,他们都将死排除在生之外,认为生死对立,生是对死的否定。而在20世纪初,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却独辟蹊径,以死亡为切入点来诠释生存的方式和意义。他认为生死紧密相连,死亡是人类生存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向死而生”是海德格尔死亡哲学的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人只有在对死亡的不断思考和领悟中才能真正获得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与海德格尔同时代的英国著名的现
女性身体言说身份困境——论昆德拉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张李娜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物化   哲学根源   身体消费   身份定位   昆德拉作品   女性形象   基础   生存困境   话语体系   现实处境   文学整体   生存美学   自我身份   关键词   和谐的两性关系   哲学依据   突围   女性身体   捷克作家   中心  
描述: 女性身体言说身份困境——论昆德拉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 1 2 3 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