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男权陷阱:卡森·麦卡勒斯三部小学中的雌雄同体女性形象
作者: 孙璐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雌雄同体   卡森·麦卡勒斯   性别身份   女性主义  
描述: 卡森·麦卡勒斯(1917-1967)与同时代的田纳西·威廉姆斯以及尤多拉·韦尔蒂等人均被列入美国传统南方作家最富盛名的代表人物之列。她在短暂50年的生命中创作了多部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1940)、《黄金眼睛的映像》(1941)、《婚礼成员》(1946)、《没有指针的钟》(1960)、《伤心咖啡馆之歌》(1951),和一些其他的短篇小说和戏剧。孤独和精神的疏离是她的作品中最主要的主题。她尤其擅长刻画美国南方背景下女性的精神困境和性别困惑。雌雄同体的性格是她笔下女性的一个最突出的共同点。本文将分享她
酷儿理论视域下温特森论
作者: 陈姗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酷儿理论   同性恋   珍妮特·温特森   性别身份  
描述: 珍妮特·温特森是英国当代文坛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她的语言优美,写作手法不拘一格。她的小说多以表现同性爱恋为主题,字里行间体现出她对性的认识、对身份的追寻和对欲望的思考。其中,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给樱桃以性别》和《写在身体上》。本文通过对这三部小说的细读,结合温特森的生平及创作实践,运用酷儿理论的批评方法,对温特森的小说进行全新的解读。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温特森的生平、创作经历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介绍酷儿理论的方法论,包括其理论渊源、理论框架和基本主张。
从酷儿理论角度解读《父亲的微笑之光》
作者: 刘玉婷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酷儿理论   女同性恋   性别身份   艾丽斯·沃克  
描述: 艾丽斯·沃克在1998年出版的《父亲的微笑之光》中探讨了女同性恋、性爱与灵魂、灵与肉的冲突等话题,被文学界评论为沃克最为色情的一部作品,同时也被不少学者误认为是一部为女同性恋摇旗呐喊的宣言书。本文拟运用酷儿理论来分析这部小说,研究作品蕴含的深刻的人文主义关怀和积极意义。首先,本文从酷儿理论学家巴特勒的“表演”理论出发,通过质疑异性恋机制的基础: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倾向的固定关系来分析文本中的同性恋对异性恋的解构;并以福柯论证的性是一个被建构的经验范畴为基本论点,探讨了这种同性之爱作为一种姐妹情谊被建构的
中英广告中的性别身份差异
作者: 王月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批判性话语分析   中广告   性别身份  
描述: 虽然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与西方大相径庭,但体现在汉英广告词中的男女性别差异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男权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广告中,女性只是为了满足男性的审美需求而存在的单纯的审美对象,无法自由的表现自身的魅力与性格。在这些充满了性别差异的广告词里,女性论为了男性的陪衬,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存在价值,如何满足男人成为了其价值的体现。这些广告词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社会现存的价值理念,是对社会上由来已久的性别歧视的反映。另外,对于已深植于社会内层的,已经被定性的传统的男权文化,这些广告词也起到了传播、累积和巩固的作用,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革命之路》
作者: 屠献芳   来源: 浙江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革命之路》   性别身份   女性主义  
描述: 理查德·耶茨,是美国“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其处女作《革命之路》于1961年出版并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2008年底,改编自该小说的同名电影斩获金球奖,使这部小说再次受到读者的青睐。评论界普遍将它看作是一部关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社会现实的小说,大多着眼于“美国梦的幻灭”这一主题,但迄今还未有人关注小说中几位女性的生存困境及其原因。因此本文尝试以女性主义为视角,用文本细读的方式重新解读《革命之路》,以期对该小说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为研究理查德·耶茨和他的作品打开一个新的视角。本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
不同的悲剧手法,同样的悲剧女性
作者: 余艳   来源: 福州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窦娥   苔丝狄蒙娜   女性阅读视角   性别身份  
描述: 中西方悲剧作品历来不乏经典的女性形象。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在中西方众多悲剧女性形象中,苔丝狄蒙娜与窦娥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作为悲剧中无辜的受害者,她们不仅性格相似,而且结局相同。更为重要的是,在传统文学批评中,这两个女性形象的性别身份都被置于边缘地带。鉴于此,为了发掘这两位女性在悲剧中的性别身份,本论文采用女性阅读视角,对中西方不同悲剧手法所塑造出的苔丝狄蒙娜与窦娥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本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女性阅读视角对苔丝狄蒙娜与窦娥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解构中
解读《秀拉》中女性人物的性别身份
作者: 王丽妍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追求自我   黑人女性   性别身份  
描述: 《秀拉》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1973年出版的第二部小说,这部作品在文学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评论界对这部作品褒贬不一。这部作品时间跨度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至黑人民权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高涨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小说刻画了三位女性的盛衰和黑人区生活的境况。通过对三位女性人物的性格和行为的分析,揭示了她们在追求自我性别身份的历程中勇往直前。通过三位女主人公在经历了由最初接受父权社会配置给的她们的性别角色,到反抗男权话语界定的“女性气质”的两个阶段后,她们建立起了一种两性和谐的新型性别身份。莫里森着眼
《呼啸山庄》三种中译本的比较分析—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视角
作者: 张鑫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呼啸山庄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性别身份  
描述: 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逐渐地翻译也被纳入了文化研究的范围,比如意识形态的影响、后殖民主义的影响、民族歧视以及女性主义的影响。而女性主义研究在不断发展中也认识到历史文化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当女性主义和翻译成功地向文化这个大方向转型之后,必然会相互影响。女性主义研究是近年来人文学科领域兴起的热门话题,与多姿多彩的女性研究文献相比,女性翻译研究只能算是刚刚起步,其成果只是星星点点的散见于相关论文集中。然而女性主义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批判锋芒已激起了翻译研究者们探索的热情。语言之中及其背后都蕴藏着深刻而又复杂的两性意
从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角度看杨必《名利场》译本中译者女性身影的显现
作者: 韩云霞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翻译   杨必   性别身份   《名利场》  
描述: 随着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性别问题已经渗透到语言研究领域并与其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翻译与女性的关系似乎也是剪不断理还乱,其被比作不忠的美人也早已由来已久。女性主义将性别引入翻译研究领域拓宽了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范围,给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注入了新鲜活力。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女性用语通常被认为更加细致琐碎,谈话语气往往显示出更强的不确定性。而在语言风格方面,女性反而比男性更为标准。英国语言学家莱考夫将两性在语言使用方面存在的差异作了归纳,指出女性用语明显不同于男性的六个方面:词汇如颜色词的使用,感
从《赫索格》、《洪堡的礼物》和《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看贝娄对性别身份的建构
作者: 曹艳艳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建构   索尔·贝娄   妇女解放运动   卡伦·霍妮   性别身份  
描述: 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1915-2005)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都享有极高声誉。他因为“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而成为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将其视为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最重要的两位小说家之一。因而,贝娄无疑成为当代国内外学者们关注的重心。近年来,学者们对贝娄的研究已经向纵深发展,研究视角也呈现多元化趋势。虽然研究视角不尽相同,但是学者们普遍意识到贝娄小说中的夫妻关系是不和谐的:通常性格懦弱的丈夫都有一位强悍的妻子。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对贝娄进行了较为深入和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