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形象】搜索到相关结果 1521 条
-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玛丽奥斯汀的自然写作
-
作者:
冯彩萍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玛丽·奥斯汀
女性形象
自然写作
生态批评
-
描述: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玛丽奥斯汀的自然写作
-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苏童女性书写
-
作者:
杨欣荣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苏童
人文关怀
男权意识
女性形象
-
描述:
苏童作为成名于八、九十年代的当代男性作家,由于他在作品中对女性的成功塑造引起了批评界的重视,他笔下的女性随即成为研究热点。由于人们对他塑造女性形象的整体评价还不够深入,所以,文本尝试对此加以研究。 本文研究从两个部分展开: 第一,主要通过苏童对女性现实层面的人文关怀,和他对女性形象的另类书写及与女性创作的暗合,来揭示苏童塑造女性形象的超越性和滞留现象。苏童对女性生命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充满了对女性的人文关怀。他在创作中对女性的思考角度改写、颠覆和消解了现当代多数男性作家以宏大叙事、张扬男性主
-
芥川文学中的“恶女”形象:以《偷盗》、《袈裟和盛远》、《丛林中》为中心
-
作者:
林琼
来源:
人民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恶女论
非恶女论
女性形象
-
描述:
芥川分类描写了如“圣洁的愚人”系谱、“母亲”系谱等各种人物形象,而基于这些不同系谱的作品群分类进行研究是芥川文学界的一个经常性现象。芥川文学又尤其以其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多样性,而在对于芥川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探讨中,特别是关于恶女人物形象的研究一直是研究家们讨论的焦点。 《偷盗》中的沙金、《袈裟和盛远》中的袈裟、《丛林中》中的真砂一直以来被恶女论定论为手上沾满鲜血的恶女,这可以说是芥川文学研究史上一个比较明显的倾向。但是,近几年来,对于这种“恶女论”持反对意见的“非恶女论”学说有增多趋势,恶女论与非恶女论的论
-
边缘与颠覆
-
作者:
方海霞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伊丽莎白·乔利
边缘与颠覆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
描述:
伊丽莎白·乔利是二十世纪澳大利亚文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同时她在世界上最有名的135位女性作家中占有一席之地。乔利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有闲阶级妇女的生活,尤其是她们的迫切要寻找同性别性伴侣的需要。因此就内容而言,乔利的小说是逆传统的。它所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女性之间的爱,即同性恋。她作品中很多女主人公都是同性恋者,渴求着女性的爱。这些人物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文学创作中都属于边缘群体,以前是很少有她们的地位的。而在乔利的想象世界中,这些人物都由边缘走向中心,对自我身份重新进行了探索和认识,颠覆了父权制下的传
-
被言说的“他者”
-
作者:
张田
来源:
黑龙江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刻板印象
他者
大众传媒
女性形象
-
描述:
本文认为由于受到历史文化传统的的影响和缺乏社会性别意识,大众传媒反映出来的女性形象是单一的、刻板化的。当前大众传媒当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的一个主要类型就是将其固定在传统角色中,并突出了女性的观赏性,将女性对象化和商品化。由于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对受众的影响力与控制力越来越强,大众传媒塑造的这一类型的女性形象无疑将影响到很多女性对自身角色身份的认识,不利于女性的全面发展,阻隔了男女和谐关系的形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传媒在运作机制上日益商业化从而导致女性形象在媒体中被物化、欲望化、
-
寻根:非洲祖先文化在托妮·莫里森作品中的表现
-
作者:
王蓓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份
非洲文化
祖先
女性形象
-
描述: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从1970年起至今,她共著有八部长篇小说。本论文通过对其中四篇小说《所罗门之歌》(1977)、《柏油娃》(1981)、《宠儿》(1987)、《爵士乐》(1992)的分析,探讨了莫里森作为一名美国黑人女作家,不仅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更受到非洲传统文化影响的一面。笔者通过对渗透于该四篇小说中的根植于非洲大陆的黑人民间传说、神话以及一些非洲宇宙哲学如相信神灵、祖先灵魂和非祖先灵魂的存在等等的分析,发现这四部小说享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强调祖先的重要性,这也是非
-
元杂剧女性形像探微
-
作者:
陈瑛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爱情理想
元杂剧
女性形象
配偶标准
-
描述:
对妇女问题的认识态度往往能代表一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文学的功能不仅是“兴观群怨”,而且是时代的写照、历史的积淀。文本从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入手,剖析形象塑造上的文化内涵,从而归纳这些女性形象生成和蔚为壮观的原因,把握元杂剧女性形象的深层次内涵。文章的正文由三部分组成,其主要观点及逻辑层次略述如下: 第一部分:对元杂剧女性形象系列的梳理,这一形象系列可分为四种类型。 第二部分:分析元杂剧女性形象最大的特点——进步的爱情理想。主要从理想爱情的产生方式,理想配偶的标准,理想爱情的基本要求
-
大众传媒中女性的“在场”与话语困境
-
作者:
叶晖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社会性别
话语权力
大众传媒
女性形象
-
描述:
本文认为,虽然今天的女性在家庭角色、职业平等、政治参与等方面都有跨时代的进步,唯独在大众传媒中,女性形象的完美再现依然是从社会优势群体即男性的视角、男性的渴望出发的,传媒隐性的话语霸权已经成为女性走向全面解放的最大障碍。
在描述报刊杂志、商业广告、影视作品以及互连网对女性形象歪曲解读的基础上,本文归纳出传媒表述性别的话语特征,即强化传统的角色定型、制造“美女神话”误导价值观、以女性拟商品和漠视女性的社会贡献;剖析了这样的话语特征对受众性别观念的形成产生的负面影响。本文的第二部分自足于理论解
-
身体艺术与女性主义
-
作者:
莫丽姬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体艺术
绘画艺术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
描述:
本文以艺术史的发展先后作为线索,以女性主义作为视角,以女性身体作为钥匙,去开启女性主义艺术之门,以达到了解女性主义艺术的目的。 文章主要分为两大部分: 一、男性视角中的女性形象(原始时期---现代艺术时期)。 二、女性视角中的女性形象(现代艺术时期---后现代艺术时期)。
-
中学语文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美育论
-
作者:
张蓉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美育
中学语文教材
女性形象
-
描述:
为适应语文人文性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比重增大,这些作品中丰富多彩的女性人物形象为学生建构了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女性形象认知体系,是宝贵的美育资源。本文试图从社会现实和男女平等的立场出发,充分挖掘出中学语文教材中近20位女性人物形象身上蕴涵的丰富和美育因素,按照形象美、人格美、人情美、性格美、爱情美、聪慧教养美进行分类赏析,引导学生评价、思考这些女性人物的个性、命运、经历,从而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人生观,培养学生平等的性别意识,自立、自强;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自觉利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