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形象】搜索到相关结果 1521 条
-
布莱克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杨树林
来源:
贵州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诗歌
布莱克
女性形象
-
描述:
威廉.布莱克(1757——1827)“是英国卓越的诗人和画家,是早期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大的神秘家”。(孙席珍160)布莱克自幼耽于空想,常常见神见鬼,游心于不可思议的幻境。他一生默默无闻,直到他辞世近半个世纪后,人们才意识到布莱克作为一个诗人的伟大之处。“无论就内容的尖锐性和表现上的有力与美丽来说,他的短诗是前无古人的,而他的长诗,就连形式都是一种独创,其深刻的内容在今后若干年内都会有人去发掘。毫无疑问布莱克是全部英语诗歌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王佐良,66) 布莱克生活在
-
试论太宰治的女性观:以其后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为例
-
作者:
卢欢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后期作品
女性观
女性形象
太宰治
-
描述:
试论太宰治的女性观:以其后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为例
-
尤金·奥尼尔剧作中女性形象的成长历程
-
作者:
吴红敏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奥尼尔
成长历程
女性形象
戏剧作品
-
描述:
尤金·奥尼尔剧作中女性形象的成长历程
-
从《时尚·COSMO》论女性时尚杂志中女性形象建构
-
作者:
吴凌云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商业期刊
女性形象
效益分析
女性时尚杂志
-
描述:
从《时尚·COSMO》论女性时尚杂志中女性形象建构
-
父权社会下的女性形象—《恋爱中的女人》与《废都》之对比研究
-
作者:
王巍巍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女性主义视角
女性形象
转型时期
-
描述:
英国作家劳伦斯与中国作家贾平凹长期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禁书”的作家及性语言的追求者。选择《恋爱中的女人》与《废都》进行对比研究,主要是因为这两部小说有着相似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即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与文化转型期。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视角对劳伦斯和贾平凹的小说进行分析,使用的主要术语有“性别政治”,“父权制”和“他者”。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和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是本文女性主义理论的重要来源作品。女性主义的一般观点是:人类社会是由一个男性主宰的社会,女性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都遭受男性的压制。因此
-
论中国西部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叙事
-
作者:
苏敏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电影
性别叙事
西部电影
女性形象
-
描述:
女性千百年来一直作为“被书写、被表述”的对象出现在包括电影在内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中国电影从诞生之日起便在银幕上塑造了众多经典的女性形象。中国西部电影是新时期中国电影史上最为突出的思潮、现象之一。这一电影实践和思潮的突现,已经构成了相当可观的实绩和相对动态的成熟的艺术特征,它不仅吸纳、包容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电影艺术发展探索的成果,并且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电影美学特征;同时,它的横空出世和逐渐成熟,又显示出了对中国电影传统的深厚继承,在艺术品貌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特征。本文以中国西部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为
-
1945-1949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
作者:
杨林玉
来源:
北京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电影
意义建构
女性形象
40年代
-
描述:
本论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40年代战后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借鉴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作为辅助研究视角,以对男权制(包括男性统治、男性认同、将女性客体化以及男权制的思维模式)的批判贯穿始终。其中,对女性形象的意义建构过程及其与叙述话语之间的互文关系结合了具体影片进行分析和论证。本论文从梳理清末以来中国社会女性形象的发展轨迹入手,追溯40年代战后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之历史渊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40年代战后电影创作环境以及社会文化思潮与艺术传统对于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归结此时期女性形象
-
构建加拿大文学中的一个“神话”:评玛格丽特·劳伦斯的马纳瓦卡系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袁子璇
来源:
内蒙古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玛格丽特·劳伦斯
“马纳瓦卡系列小说”
加拿大民族文学
女性形象
-
描述:
玛格丽特·劳伦斯享有“当代加拿大文学教母”和“战后加拿大文学的卓越塑造者”之声誉。其马纳瓦卡系列小说对于20世纪六十年代及随后的加拿大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加拿大民族文学的典范。 马纳瓦卡系列小说是以同一个虚拟的草原小镇-“马纳瓦卡”为背景而创作的五部系列小说:《石头天使》、《上帝的玩笑》、《住在火里的人》、《笼中鸟》、《占卜者》。这五部小说分别讲述了加拿大女性所面临的困惑、压力与妥协,剖析了女性顿悟、反叛与独立的艰难历程,探讨了加拿大文学中“幸存”这个普遍性主题。在马纳瓦卡系列中,劳伦斯塑
-
论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意识
-
作者:
熊锦华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意识
女性形象
女性主体性
-
描述:
本文选取了余华文本中最具普遍性的三种女性类型进行分析,分别是天使型、妖妇型、自主型。通过论述,余华小说中一直被评论界所忽视的性别问题得以明朗化。笔者认为余华并没有完全超越创作主体自我性别立场的局限性,塑造的女性形象没有完全表现女性的生命真实。他通过女性形象发出的仍然是男性的心声,显示的是男性对女性的内在欲望,体现了现实生活中男权中心社会对女人的期望和控制,是传统男权的女性价值尺度在文学中的折射。
-
彭小莲电影中的上海意识和女性形象研究
-
作者:
蒲洪花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彭小莲
独特身份
上海意识
女性形象
-
描述:
彭小莲作为一名著名的上海导演,以其敏锐而独特的眼光在电影领域中独占一角。彭小莲的独特的女性视角在电影中以一种大家可以接受的,相对比较温和的方式来展现,她极力地描写着个体眼中的社会、历史和人生。她的作品中对上海这个城市的书写,使得她成为一个极为成功的海派导演。 彭小莲的影片近年来在国内和国外频繁的获奖,这就引起了影视界的关注。通过彭小莲这个个体导演,不仅从她身上了解她的创作特色,还可以通过她与第五代其他导演的比较,认识到她作为一个边缘化的导演的另类的创作,也总结出她身上独有的一种新鲜女性意识。从身份属性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