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黑客的爱情
作者: 慧字   来源: 现代交际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Slashdot   凯瑟琳   黑客   电脑   编写者   女权主义者   无能之辈   人的系统   互联网   女性形象  
描述: 当Gigabyte遇到Nostalgic 这是一段特别的网恋,他们是互联网上最火热的一对情侣,然而他们又来自于真实世界里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第一个用C#编写病毒的女权主义者Gigabyte和曾经参与了侵入白宫网站行动的超级黑客Nostalglc。这是一场发生在两个敌对家族的爱情故事。 黑客们希望能够攻击进入别人的系统,而病毒编写者们则希望自己的代码被广泛传播,这种纷争使得黑客阵营和病毒阵营一直格格不入。他们互相都认为对方是无能之辈,而自己才是电脑世界的最
从两个“赫本”说起
作者: 嘉年华   来源: 大众电影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凯瑟琳   女性视角   好莱坞电影   女性世界   审美情感   男人和女人   西方女权主义   奥斯卡   活化石   女性形象  
描述: 2003年6月29日,被誉为美国银幕第一夫人的凯瑟琳·赫本在自己的家乡康涅狄格家中逝世,享年96岁。凯瑟琳·赫本生前堪称好莱坞电影的“活化石”,在60年的演艺生涯里共出演了50多部电影,凭《惊才绝艳》(1933)《猜猜谁来吃晚餐》(1967)《冬狮》(1968)《金色池塘》(1982)四获奥斯卡影后桂冠,并12次获奥斯卡提名,成绩骄人功名卓著。好莱坞电影史上还有一个赫本,即奥黛丽·赫本,同样也是技压群芳星光四射,凭借其在《罗马假日》,《窈窕淑女》等片中的杰出表演,更是家喻户晓蜚声影坛。但两个“赫本”又有诸
林黛玉的诗化人生
作者: 尹春霞   来源: 黄石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性之美   诗化人生   诗美理想   林黛玉  
描述: 林黛玉,无疑是曹雪芹笔下最为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之一。纵观林黛玉的一生,不论是体态神貌、举止言行,还是吟诗作赋、赏花弄月,无不体现出诗人的气质,焕发出诗性的光芒。诗性之美,才是她的美之为美的根源。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论述林黛玉的诗化人生:首先,从林黛玉的待人处世等外在表现来看;其次,从林黛玉写的大量诗作中体现出的诗美来看;再次,从曹雪芹塑造这样一位诗化人物所寄托的审美追求来看。由此得出结论:林黛玉的诗化人生其实是曹雪芹诗美理想的结晶。
[阿信]已成一种象征
作者: 夏瑜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全国观众   大和民族   占相   一九   女英雄   分表   极商   日本女性   日书  
描述: 每当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播放时,荧屏前就挤满了观众,人们的感情随着阿信的喜怒哀乐变化而变化。毫无疑问,对阿信这样一个日本女性形象,我国观众是欣赏的,并产生了一种亲切感。 一九八三年四月一日清晨,《阿信》开始与日本观众见面,此后便在全日本掀起一股“阿信热”。这股热潮实际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电视剧本身的浓厚兴趣。据日本方有关机构统计,每天清晨播放《阿信》时,全国约有五六千万观众,创造了日本广
历史使命感与艺术形象——关于茅盾作品中的民族资本家形象系列
作者: 史瑶   来源: 浙江学刊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资本家   中国社会   历史命运   抗日战争   中国革命   买办资产阶级   民族工业   半封建半殖民地   社会性质  
描述: (一) 茅盾塑造了一系列“时代女性”形象以后,再经过《路》和《三人行》的创作,从《子夜》开始,塑造了一系列民族资本家形象,如吴荪甫、唐子嘉、何耀先、王伯中、阮仲平、林永清、严仲平等,达成了茅盾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有贡献。冯雪峰曾说:“要寻找一九二七年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形象,除了《子夜》,依然不能在别的作品中找到。”我们不妨进一步说,在现代文学史上象茅盾这样以深沉的思想和非凡的艺术才华塑造出一系列民族资本家形象的,还找不出第二个人。
自由与忠贞:古老的爱情主题:《诗经》中的爱情诗
作者: 卫厚生   来源: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求爱情   女主人公   中国文学   《卫风·氓》   《诗经》   爱情诗   爱情主题   婚姻制度   爱情自由   《国风》  
描述: 爱情主题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主题之一。当欧洲文学还处于英雄史诗和神话时代的时候,取材于现实人生的爱情主题已成为中国文学最常见的主题。《诗经·国风》中的爱情诗,除热烈讴歌和赞美爱情的美好与欢乐外,还集中反映了两个鲜明的主题,即对于爱情自由的向往追求与对爱情忠贞的赞美歌颂。《诗经》爱情主题是对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否定,从本质上讲,同《诗经》揭露和控诉统治阶级罪恶的重大主题是完全一致的。《诗经》爱情主题的揭示,大都是通过对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完成的。
“死亡”与“自我救赎”:余华小说主题价值解读
作者: 张富翠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题   死亡   余华小说   自我救赎  
描述: 目前针对余华的研究资料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以下几类:先锋小说的转型、女性形象的研究、小说的结构方式、暴力的研究等。本文所主要解决的就是弥补余华小说主题研究资料的虚无之处,让"死亡"与"自我救赎"这两个点成为余华小说中的"两大主题",而不是以附带的形式出现在研究资料中,从而阐明:"死亡"不仅仅是"暴力"的果,更是对人性的自我批判;"救赎"不仅仅是教化的方式,更是人类心灵的自我拯救方式。
也谈于连和高加林
作者: 龙怀珠   来源: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高加林   个人奋斗   悲剧性   于连   借鉴  
描述: 《人生》和《红与黑》都是以政治为经、爱情为纬来编织情节,塑造主人公的形象的。《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和《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不仅“形”似,而且“神”同,我们通过比较研究,不准看出《人生》的主人公性格塑造、心理刻划、情节结构以及与主人公有密切关系的女性形象的设置,都有着对《红与黑》的借鉴。《人生》的创作成就,为我国新时期文学创作继承和借鉴外国文学遗产又一次提供了范例,对于繁荣我们社会主义文学园地有着重要意义。
翠绕珠围索解人──谈《聊斋志异》的红颜知己情
作者: 孔令升   来源: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基本品性   文化定位   红颜知己   创作动因  
描述: 《聊斋志异》中的红颜知己情缘是作家在现实情感存有缺憾与科场失意后的自我设计与自我疗 救。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最重要的品性是其对书生人生价值、学识学业的认同,男性形象的性格 主体是具有“情痴”的特性。作者津津乐道于此的原因一是科场蹬蹭后翘盼知己奖掖的真实心 态的反映,二是对现实情感缺憾的艺术补偿。从文化品味上分析,这类内容的小说实出于作家 泄导郁闷、平衡心理的游戏动机,作家虽自比屈原、李贺,但相比之下,他对知己之情的理性 认识却略显偏狭。
不可多得的浪漫主义创作典范-《窦娥冤》第三折欣赏
作者: 石越   来源: 戏剧创作 年份: 198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七百多年以来,被王国维称作“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窦娥冤》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了。这是由于剧本塑造了一个善良而具有坚强反抗性格的女性形象的缘故。这一形象的制高点是在第三折里。我们从这第三折看戏剧大师关汉卿怎样刻划人物,有一点很值得注意:在深刻的现实主义创作中,大胆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第三折的出场人物有窦娥,她的婆婆、监斩官和刽子手,地点是在赴法场的道路途中和法场之上。全折以窦娥的唱段
< 1 2 3 ... 2885 2886 2887 ... 2928 2929 293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