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搜索到相关结果 58 条
-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演说
-
作者:
皮尔·瓦茨伯格
曹航
来源: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时代
作品
人生
女性形象
战争
诺贝尔文学奖
遗世独立
女性人物
笔记本
-
描述:
无论在现代文学史中,还是在当代文学中,多丽丝·莱辛都占有一席之地。她帮助我们改变了观察世界的方式。至今大概没有别的获奖者曾创作出如此丰富的作品。我们可以徜徉在她的那些琳琅满目、体裁不拘一格的作品之中。这些或鸿篇巨制或短小精悍的作品,都反映了千差万别的社会生活与人类活动,隐含着对类化和强权的不懈反抗。
-
控制离爱有多远
-
作者:
李晨
来源:
中国审计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克里斯蒂
相信我
尤金·奥尼尔
SARS病毒
道家哲学
爱情
女性形象
男性世界
诺贝尔文学奖
社会与命运
-
描述:
控制离爱有多远
-
论萧伯纳的女性观
-
作者:
李婧怡
孙媚
来源: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萧伯纳
社会意义
创造进化论
女性观
女性角色
莎士比亚
创作
女性形象
诺贝尔文学奖
生命力
-
描述:
萧伯纳是继莎士比亚之后英国又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他一生创作了52个剧本,192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一系列优秀戏剧至今仍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独特的研究价值。在萧伯纳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塑造了许多富有魅力性格的女性,这些女性角色似乎比男性角色更有感染力。
-
求索者的足迹——评肖淑芬《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女性形象论》
-
作者:
商志荣
来源: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女性美
求索者
女性世界
作家作品
形象论
批判精神
女性形象
诺贝尔文学奖
《卢布林的魔术师》
-
描述:
求索者的足迹——评肖淑芬《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女性形象论》
-
身体、语言、权利
-
作者:
刘明录
黄艺平
来源:
山花·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品特
语言
女性人物形象
身体
解读
权利
剧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
-
描述:
刘明录黄艺平 引言 由于“揭露了日常闲谈中的惊心动魄之处并强行打开了被压迫者紧闭之心门”,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品特被称为荒诞派作家,他在早年创立了自己的“威胁喜剧”,接着又发展了具有特色的“记忆剧”,在他的创作后期,剧作中显示出来的政治色彩越来越浓厚,这就是他的“政治剧”。在品特的剧作中,通常存在着莫名的威胁,品特用他独特的才能展现出口头语言的细微差异,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语言的多层意义,各式各样的停顿及沉默。这就是所谓的“品特风格”。 多
-
马斯开尔称村上春树离诺奖最近
-
作者:
舒坦
来源:
文学教育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出版交流
出版理念
特立独行
日本文学
《细雪》
谷崎润一郎
村上春树
诺贝尔文学奖
-
描述:
布克奖创始人、英国出版名人马斯开尔(TomMaschler)最近受日本文学出版交流中心之邀访问日本,畅谈特立独行的出版理念。谈到日本文学,马斯开尔放言村上春树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马斯开尔心目中日本文学的绝佳作品是谷崎润一郎的《细雪》,他说,《细雪》向西方读者生动地展现了日本的风土和生活特色,其对日本女性形象的刻画是深入心灵与骨髓的。
-
加拿大的《红字》——尼诺·里奇和他的《圣徒传》
-
作者:
姚英华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字》
资本主义发展
圣徒
美国作家
加拿大
美国社会
长篇小说
19世纪
诺贝尔文学奖
丁梅斯代尔
-
描述:
一、简介《红字》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长篇小说,曾被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海明威列人“提高艺术水平的文学书目”。小说虽以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代的美洲为题材,但揭露的却是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美国社会法典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主人公海丝特被写成了崇高道德的化身。她不但感化了表里不一的丁梅斯代尔,同时也在感化着充满罪恶的社会。她用自己的“崇高的道德和助人精神”,把象征耻辱的红色的A字(Adultery:通奸)变成了道德与光荣的象征。小说《圣徒传》是加拿大作家尼诺·里奇的处女作
-
《群鼠》女姓形象简论
-
作者:
权绘锦
王岳
来源:
河西学院学报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合理的社会制度
伟大的现实主义
豪普特曼
现实主义作家
布鲁诺
女姓形象
悲剧命运
女性形象
社会现实
诺贝尔文学奖
-
描述:
盖哈特·豪普特曼是本世纪初德国文坛上引人瞩目的现实主义作家,“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者”,“在戏剧界是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在长达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戏剧创作成绩骄人,并因此而当之无愧的荣获了19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出版于1941年的《群鼠》在作家的所有剧作中也许不是最优秀的,但却十分有特色,它显示了作家观察力之敏锐深刻和深厚的现实主义艺术功力,更为难得的是在该剧中他塑造了一系列“个性完整,但又彼此迥异”的人物形象,使作品散发出诱人的魅力,本文试就其中的一组女性形象加以分析。
-
虚无的哀歌——论川端康成与《雪国》
-
作者:
杨星
来源: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手法
虚无思想
人生哲学
哀歌
《雪国》
岛村
女性形象
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
日本新感觉派
-
描述:
虚无的哀歌──论川端康成与《雪国》杨星一、川端康成的美学观川端康成生活的年代,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社会大动荡的时代。资本积累阶段的日本社会阶级对立日益尖锐,以1918年的抢米风潮为标志的无产阶级斗争勃兴,民主主义思潮高涨。1921年,日本共产党...
-
解读伊丽莎的三重身份:妻子、女老板、母亲:《天使望故乡》人物分析
-
作者:
郑军
来源:
山花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故乡
菲茨杰拉德
悲剧形象
母亲
沃尔夫
解读
长篇小说
房地产
天使
诺贝尔文学奖
-
描述:
"[1],只可惜的是沃尔夫英年早逝,令人扼腕[2]。伊丽莎作为甘特的妻子、房地产女老板和6个孩子的母亲,是小说主要人物之一,其事迹贯穿作品始终。在众多的女性人物中处于绝对的"女一号"地位,是作者着重刻画的形象。本文拟通过剖析伊丽莎的三重身份解读其悲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