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悲剧中的自我崛起
作者: 丁晓俊   来源: 群文天地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弃妇诗   男权社会   女子   悲剧色彩   觉醒   诗经   爱情   宗法制度   女性形象   女性自我意识  
描述: 《诗经》弃妇诗中塑造的各种女性形象常被视为经典为后人评论,从中我们看到了女性作为男权社会中的附庸的悲剧,但我们也从她们身上看到自我崛起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本文试图从这些悲剧中分析她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并和西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做一个对比,比较一下自我意识程度以及造成的相关原因。 一、引语 《诗经》是中华民族文学这个大花园中最旖旎的一朵花。其中所记录下来的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至今都让人赞叹。而在这些人物的塑造中,弃妇形象尤为突出和成功。本文从弃妇诗产生入手,分析弃妇诗中表达出的悲剧色彩,和从中表现的女性自我意识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你属于哪里》
作者: 段艳丹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主人公   自然和谐   生态女性主义   男女平等   女性主义视角   爱情   女性主义思想   人类中心主义   女性形象   小说  
描述: 以美国女性瓦伦丁·丹宁为主人公,讲述了这位战地女记者如何在经历了幼时父母的冷落,成年后恋人的欺骗之后,重整旗鼓,使自己的事业走上正轨,并最终寻获属于自己的爱情。仔细品读该书,可以发
爱情的执著与牺牲:驹子与玛格丽特悲剧形象的探视
作者: 王红梅   来源: 山花: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悲剧形象   《茶花女》   玛格丽特   《雪国》   爱情   法国作家   执著   女性形象  
描述: 的最底层,为了生活所迫,沦落风尘,却始终保持灵魂的纯洁与高尚,大胆、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虽然付出沉重代价甚至于生命,却无怨无悔。她们具有相似的命运,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凯特·贝金赛尔 “多面”娇娃
作者: 詹同玲   来源: 东方电影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二战   女英雄   饰演   影片   爱情   男人   女性形象   传说   战场   莎士比亚戏剧  
描述: 中文名:凯特·贝金赛尔英文名:Kate Beckinsale生日:1973年7月26日出生地:英国伦敦最新作品:《黑夜传说4》(2012年1月20日)她可以是二战残酷战场中的一抹温柔颜色,也可以
从《红楼梦》中的女子说开去
作者: 了了   来源: 神州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眼泪   时代   张爱玲   文学作品   红楼梦   女性故事   女子   鲁迅   爱情   女性形象  
描述: 最近看了《红楼梦》,便想以此为引子,聊发些对女子的感慨。列位看官,若文中有何不妥之处,望体谅在下学识浅薄,只作为荒唐笑谈罢了。话说曹老先生感叹自己的境遇,无奈之下写了许多诗词楔子,开篇便把个《红楼梦》带了宿命的味儿。仔细琢磨,还是那曹老爷子心有不甘,只得牺牲了这一干活色生香的女子,赚足了人们的眼泪。可即使这样,也不敢明目张胆地与朝廷作对,聊且拄着拐棍,旁敲侧击地骂了骂万恶的旧社会罢了。但相较四大名著中的其他作品,《红楼梦》可称得上是集女性个性自由和思想解放的集大成者了。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受父系
试论张爱玲小说创作心路变化根源
作者: 韦家海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风格   曹七巧   女性作家   童年经验   张爱玲小说   小说创作   根源   爱情   深刻影响   女性形象  
描述: 张爱玲作为女性作家,关注女性自身的生存境况和命运理所当然。在张爱玲所处的特定年代,女性的命运夹在历史缝隙中,也只有女性作家才更加切身体会到女性所处的凄凉命运。而张爱玲小说中的众多女
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女性主义
作者: 周也君   来源: 群文天地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来信   女主人公   作家   茨威格   大学   女权主义   爱情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小说  
描述: 第一次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已经是大学了,这或许也是一个遗憾吧。到了大学,我已经不再是十三四岁那种春心萌动的小女生了,我有了理性、有了自己特定的世界观,所以,对于茨威格所塑造的那个故事不再单
朱丽叶与苔丝狄蒙娜美感特征比较
作者: 张义常   来源: 外国文学研究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   秋菊   苔丝狄蒙娜   奥瑟罗   意大利   性格   爱情   玫瑰   女性形象   艺术氛围  
描述: 《罗密欧与朱丽叶》剧中的朱丽叶,《奥瑟罗》剧中的苔丝狄蒙娜,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如果我们过细品味,将这两个同是生活在意大利的姑娘作一比较,会感到她们既有那么多相似处,也有那么多不同处。两个女性形象的美感特征,犹如玫瑰与秋菊,同是美的,但各有性格,各具风采。朱丽叶与苔丝狄蒙娜,同是生长在意大利,有着名门望族的家庭,有爱着她们的父亲,也同是为了一个“爱”字而献出那年轻而娇美的生命。一个为恋人而死,一个被爱人扼死,但都是爱的结果,爱的悲剧。
歌剧与爱情:理查·施特劳斯《莎乐美》:爱欲与迷狂
作者: 王晶   来源: 音乐生活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尔德   戏剧   歌剧院   迷狂   爱情   莎乐美   女性形象   施特劳斯   爱欲   音乐  
描述: 一加拿大的文学批评理论家弗莱在他的文学批评理论中,提出了一种"模式迁移"理论:即文学史整体的发展呈现一种从神话开始逐渐下移的过程。经过"神话——传奇——高模仿——低模仿——讽刺"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分别对应文学史中"神话——浪漫传奇——古典戏剧——现实小说——反讽文学"五种大致的主题形式。当迁移发展至反讽文学时会出现一种回归的现象,讽刺的终结处就是神话
安娜 自由真挚爱情的殉难者
作者: 张黎明   来源: 山东文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欺骗   上流社会   安娜·卡列尼娜   世界文学   托尔斯泰   卡列宁   社会地位   爱情   人格   幸福  
描述: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世界文学宝库中,有着许许多多以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的作品。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就是其中最耀眼夺目的名著之一,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而安娜从对自由真挚爱情的追求到幻灭的生动鲜活的影像,一百多年来更是深烙在每一位读者的脑海中。
< 1 2 3 ... 35 36 37 ... 52 53 5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