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源氏物语】搜索到相关结果 26 条
-
浅析《源氏物语》中紫姬的悲剧根源
-
作者:
童媛华
来源: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根源
内在因素
外在因素
源氏物语
-
描述:
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在11世纪初叶的东方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作品用精致细微的笔调描写了许多美丽动人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命运大都凄惨感人,其中紫姬的悲剧命运尤其令人扼腕叹息。本文着意从
-
浅析《源氏物语》中女性的人物形象:以“葵姬”和“末摘花”为例
-
作者:
李攀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源氏物语
葵姬
性格
末摘花
-
描述:
《源氏物语》这部作品以华贵的宫廷生活为背景,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日本平安时代的宫廷生活画卷。文笔高雅流畅,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心理描写细腻含蓄。本文从葵姬和末摘花这两位女性入手,通过其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分析,探讨日本女性文学的特点。
-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中女性群像悲剧命运的比较
-
作者:
周韬
孙楚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楼梦
源氏物语
悲剧命运
女性群像
-
描述: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是东方古典文学的代表作,其中的女性群像均具有东方特征的"纤细阴柔的诗化悲剧性"。但由于文化背景与作者视角的不同使得二者的女性悲剧形象各具千秋。从或悲或恨或愤的众多女性人物形象来说,葵姬与薛宝钗、紫姬与黛玉、六条妃子与王熙凤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可比性的三组女性人物形象。
-
走进《源氏物语》(十一)——辜负秾华过此身
-
作者:
姚继中
刘华曦
来源:
日语知识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源氏物语
光源氏
对立面
女性人物
-
描述:
冷酷绝情的弘徽殿女御《源氏物语》前半部,围绕着光源氏描写了众多的女性人物,而这其中,仅有一人是始终作为源氏的对立面而存在的,那就是弘徽殿女御(弘徽殿女御)。弘徽殿女御是桐壶帝(桐壸帝)的后妃之一,她
-
论《源氏物语》的文学成就及影响
-
作者:
黄玲青
来源: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影响
源氏物语
文学成就
-
描述:
《源氏物语》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创作于11世纪的一部长篇小说,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其文学成就是体现了柔美、婉约的女性文学的风韵,开拓了日本古典写实主义的新天地,并推动了物哀文学观、美学观的形成与发展。
-
《源氏物语》中女性形象:日本平安时代女性的哀歌
-
作者:
杨倩
来源:
才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平安时代
民族特性
源氏物语
主体意识
日本女性
-
描述:
《源氏物语》是作者紫式部在日本本土文化和自己的亲生经历的基础上创造了伟大的文学作品。作品每一处浸透着紫式部自身的独特思考,以她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中的见闻,认真描绘了当时日本女性的悲惨遭遇,上至腾壶王妃
-
日本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紫式部及其《源氏物语》
-
作者:
李莹
来源:
甘肃社会科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风格
紫式部
源氏物语
女性命运
女性文学
-
描述:
本文从女性文学的角度切入,探讨了日本平安时代女性文学繁荣的原因;阐释了《源氏物语》女性话语的建构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分析论证了紫式部作为女性作家的审美风格及她对日本文学的重要影响。
-
大乘佛典中女性反驳男性的故事:对日本女性文学的影响
-
作者:
石井公成
霍君
来源:
日语学习与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驳倒男性
源氏物语
紫式部日记
大乘佛教
竹取物语
-
描述:
本论文首先介绍了大乘佛教的经典中女性驳倒男性类故事,探讨了大乘佛教的成因与此类故事的关联,以解明此类故事是否隐含有歧视女性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此类故事在日本古典文学中的接受及其特点。
-
日本平安时代的女性文学
-
作者:
李莹
来源: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作家
审美风格
紫式部
源氏物语
女性命运
-
描述:
的新天地,她的《源氏物语》揭示了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同时也充分体现了缠绵悱恻、幽怨哀婉的女性作家的审美风格。
-
《源氏物语》物哀之美:林文月与丰子恺译本语言之比较
-
作者:
曾铖
来源:
文学教育(中)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源氏物语
紫式部
林文月
物哀
丰子恺
幽玄
-
描述:
本文通过林文月与丰子恺翻译的《源氏物语》语言艺术上的比较得出几点想法:1、自然之美是"物哀"触物感动之心的基础。2、《源》之"幽玄",是一种接触自然风物时普遍流露出的风雅品性,表现了一种自然的、孤独的生命状态之美。3、"知物哀"的主题贯穿在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