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清末民初】搜索到相关结果 9 条
-
内外有别——清末民初女子教科书中的性别书写
-
作者:
刘丽群
刘景超
来源:
课程教学研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内外有别
女子教科书
性别角色
-
描述:
"内外有别"的中国传统性别规定在清末民初的女子教科书中并未得到颠覆性的改变:教科书中按照传统来塑造女性角色类型:女儿、妻子和母亲;尽管女性的性别角色发生了从传统的女、妇、母到"贤妻良母"再到"国民之母"的变迁,女性的角色行为空间也有了一定拓展,从传统的"妇人主中馈"发展到"女从以教职",但总的看来,女性与真正的社会生活仍然保持着一段距离,她们仍然以家为活动中心,通过扶助丈夫与抚养儿女来实现与外部的联系;而女性的社会工作只不过都是女性传统家内行为的一种外部显现而已。
-
清末民初女性文学批评的转型:以女性词为例
-
作者:
田霖
来源:
读与写(上,下旬)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女性词
转型
-
描述:
清末民初,整个学术界都处在新旧交替的转型时期,女性词只是大时代环境下一个小领域的缩影。透过对女性词批评可以看出,清代女性文学批评正在逐渐从传统文学批评的模式向现代文学批评转型。
-
论清末民初女性词创作的转型:以吕碧城词为中心
-
作者:
孔现红
来源: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女性词
吕碧城词
转型
-
描述:
吕碧城是清末民初著名女词人,身处在新旧嬗递的社会转型时期,受时代风尚、文化思潮以及个人生活遭际等因素的影响,其词作始终坚持女性文学创作立场,于词学意识观念、题材表现范围、词风意境等诸多方面呈现出新的样貌。吕碧城词的新变,体现了清末民初女性词在中国文学近代转型时期的新发展、新视野。
-
“夕阳”的舞者:“清末民初女性诗”研究综述
-
作者:
刘峰
来源:
焦作大学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末民初
诗歌
女性文学
-
描述:
清末民初的女性诗从性别、时间、文体三个角度限定考察对象,我们自然从女性、断代、分体,甚至结合地域文学等其他交错研究角度,探求其已有深度,以备参阅。
-
清末民初《申报》中的女性商业广告
-
作者:
李兰萍
来源:
安徽史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近代以来
清末民初
妇女地位
《申报》
报刊广告
广告形象
商业广告
女性形象
-
描述:
近代以来,报刊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从无到有,从若隐若现到大张旗鼓,充分见证了中国妇女地位的变迁。从某种意义上说,《申报》女性商业广告形象的出现和演化,生动地诠释了各个时段的女性观,在中国近代女性史的研究中,应当占有一席之地。
-
打起莲湘天下唱,火中飞出金凤凰:评黄梅戏《老屋春秋》中的“湘儿”
-
作者:
金白颖
来源:
音乐时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封建礼教
清末民初
大男子主义
老屋
封建婚姻
春秋
幸福
女性形象
宗法观念
黄梅戏
-
描述:
黄梅戏《老屋春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活泼开朗、敢于追求自由、幸福,同传统宗法观念,旧礼教作斗争的女性形象——湘儿。湘儿生活在清末民初时代,不满20岁的她经历过两次不幸的婚姻,16岁时嫁给了她并不喜欢的粗陋农夫朱老三;19岁时逃出朱家老屋,在灵泉村与她喜欢的一个多愁善感,但恪守礼教的教书先生余梅生结了婚,但是,两次婚姻都没能给她带来真正的幸福,最终"总算看透了女人的希望不在男人手",于是,冲出灵泉村老屋,跟随她的姐妹们一起继续追寻属于她的幸福和自由去了。
-
清末民初女性妆饰的变迁
-
作者:
罗苏文
来源:
史林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点石斋画报》
清末民初
化妆品
女性妆饰
竹枝词
女性消费
女学生
女性服饰
女性形象
上海女性
-
描述:
清末民初女性妆饰的变迁罗苏文女性之容姿与妆饰被列入审美范畴,是人类社会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对女性容姿美的认定视角,对妆饰手段的运用,往往因种族、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文明演进的阶段不同而各具特点。在中国古代社会,对女性容姿美的认定和女性妆饰的取舍变迁中...
-
展览演出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广场
清末民初
时代背景
绘画作品
个人演唱会
啤酒节
饮食文化
张大千
女性形象
情感冲突
-
描述:
这台话剧以上个世纪初为时代背景,以一个家庭为视角,艺术地表现了一位母亲的命运变化和情感冲突,清末民初的女性形象跃然台上。
-
清末民初妇女运动研究述评
-
作者:
尹美英
来源: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戊戌变法时期
清末民初
研究述评
妇女解放运动
男女平等
妇女运动
妇女解放思想
五四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贤妻良母
-
描述:
清末民初妇女运动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