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东周列国志》与《三国演义》计谋型女性形象比较
作者: 李厚琼   来源: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国演义》   《东周列国志》   悲剧   计谋   女性  
描述: 《东周列国志》与《三国演义》中出现了一批计谋型女性,她们用尽心计,或争权,或谋利,体现了对男权社会的抗争,她们的悲剧结局也表明了封建社会中男权控制的强大。
顿河之畔的铃兰花——《静静的顿河》中的哥萨克女性
作者: 王雪   来源: 山西青年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达莉亚   悲剧   阿克西妮娅   娜达莉娅   女性形象  
描述: 《静静的顿河》是俄国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名篇巨著,在小说中塑造了阿克西妮娅、娜达莉娅、达莉亚等一系列的青年哥萨克妇女形象,她们形态不同,性格迥异,但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独特魅力,哥萨克年轻妇女形象正是因为有了她们而变得丰富多彩。《静静的顿河》中的年轻女性们,如同生长在顿河河畔的铃兰娇花,在顿河河畔顶着烈日,迎着狂风,绽放着自己的光彩。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长恨歌》中王琦瑶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 黎瑶   来源: 青年文学家(B版校园写吧)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价值意义   悲剧   王琦瑶   女性形象   长恨歌  
描述: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长恨歌》中王琦瑶人物形象分析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长恨歌》中王琦瑶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 黎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价值意义   悲剧   王琦瑶   女性形象   长恨歌  
描述: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以上世纪40年代的“沪上淑媛”王琦瑶为灵魂人物展开描写,记述她坎坷跨越40年斑驳光影的人生经历。本文将通过分析王琦瑶的幸与不幸、悲剧的预示以及人物形象的价值意义,理解王琦瑶这一代表上海的典型人物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悲剧性与现实意义。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作者: 黎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价值意义   悲剧   王琦瑶   女性形象   长恨歌  
描述: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以上世纪40年代的“沪上淑媛”王琦瑶为灵魂人物展开描写,记述她坎坷跨越40年斑驳光影的人生经历。本文将通过分析王琦瑶的幸与不幸、悲剧的预示以及人物形象的价值意义,理解王琦瑶这一代表上海的典型人物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悲剧性与现实意义。
《白鹿原》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分析
作者: 王欢欢   来源: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白鹿原》   典型   悲剧   女性形象   代表  
描述: 冷氏;有不甘于命运的安排,最后却以悲剧收场的田小娥。无论是新时代的代表女性白灵,还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鹿冷氏,还有那位特立独行、为人所不齿的田小娥,她们都只是当时大的社会背景下广大女性的缩影,可以说,这三个典型就代表了当时所有的女性形象。
论韩再芬黄梅戏作品的女性叙述——以《徽州往事》《徽州女人》为中心
作者: 汪超   方瑞   来源: 池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悲剧   韩再芬   叙述   黄梅戏   女性  
描述: 韩再芬“徽州三部曲”之《徽州女人》与《徽州往事》,都聚焦女性视角展开情节叙述,不仅塑造了典型的徽州女性形象,而且反思女性的悲剧命运。同时,黄梅戏独特的艺术表现特点,以及韩再芬身为女性的切身感悟与传神演绎,共同促成这两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黄梅戏经典剧目。
从理想走向现实:莎士比亚喜剧、悲剧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作者: 伍艳妮   来源: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喜剧   恶魔   悲剧   莎士比亚   新女性  
描述: 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喜剧中的女性大部分处于主角地位,她们充满智慧、才能和美德,大胆反抗传统道德,追求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是体现人文主义理想的新女性。悲剧中的女性退为次要
李少红影视作品的女性形象特质分析
作者: 高明   来源: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少红   精神情感   悲剧   影视作品   女性  
描述: 李少红的影视作品对于女性形象特质的发掘是深刻独到的。她不仅从女性的生存环境中揭示其精神情感的“缺失”及其悲剧性格,也从女性人物不幸而曲折命运沉浮中,显示其内在的坚忍与倔强。从弥漫着“悲情”的结局中
人性的复苏与抗争——论曹禺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兼及曹禺的女性观
作者: 王春丽   来源: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性   复苏与抗争   女性观   悲剧   曹禺  
描述: 女性人物的性格在她们悲剧性的人生历程中决不起主导作用,“情出于性”,所以,作者从情爱角度,将其投放在情感的三角关系中,用人性化的文笔剖析中国千百年来封建女性悲剧的实质——人性的复苏乃至与整个男权社会抗争造成的悲剧
< 1 2 3 ... 37 38 39 ... 46 47 4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