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文学】搜索到相关结果 2405 条
-
论李清照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地位
-
作者:
王丽芳
来源:
参花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清照
女性词
影响
女性文学
-
描述:
在以男性文人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始终处于男性中心文化的观赏地位,但李清照却以女性身份、横空出世的姿态登上文坛,并在以男性文人为主的文学发展史上为女性作家争得一片天地.她对女性词的深化,是对女性文学的一大发展.她诗词的一个很重要的审美价值就是她女性意识的觉醒.
-
近代黑人女性文学对黑人女性自我解放的探索
-
作者:
苏虹蕾
来源:
魅力中国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人
女性文学
自我解放
-
描述:
二十世纪初期黑人文学迅速崛起,它兼具黑人民族与文化的双重特征,它既是独具魅力的黑人女性文学,又是文学的一部分.在这个作家群体中,黑人女性作家自始至终积极地参与黑人文学的发展,并在各个阶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部分黑人女性作家已经从关注种族问题拓展到早期的黑人女性的自身问题,黑人女性作家便逐步开启了一条通过作品展示黑人女性自我解放的道路.
-
论李清照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地位
-
作者:
王丽芳
来源:
参花(上半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清照
女性词
影响
女性文学
-
描述:
在以男性文人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始终处于男性中心文化的观赏地位,但李清照却以女性身份、横空出世的姿态登上文坛,并在以男性文人为主的文学发展史上为女性作家争得一片天地。她对女性词的深化,是对女性文学的一大发展。她诗词的一个很重要的审美价值就是她女性意识的觉醒。
-
论李清照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地位
-
作者:
王丽芳
来源:
参花(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清照
女性词
影响
女性文学
-
描述:
在以男性文人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始终处于男性中心文化的观赏地位,但李清照却以女性身份、横空出世的姿态登上文坛,并在以男性文人为主的文学发展史上为女性作家争得一片天地。她对女性词的深化,是对女性文学的一大发展。她诗词的一个很重要的审美价值就是她女性意识的觉醒。
-
论清代山东地区女性文学的特征
-
作者:
于少飞
来源: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东地区
清代
女性文学
地域特征
-
描述:
清代女性文学较前代大为发展,受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双重影响,清代山东地区的女性文学在地理分布、群体特征、著作类型和文学观念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文化面貌,与其他地区相比有共性,但地域性特征更加明显,尤其表现在群体性特征不强、著作类型丰富多样和对儒家诗教传统的遵循上。
-
浅谈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思潮
-
作者:
王彤
来源:
青年文学家(B版校园写吧)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八九十年代
女性文学
思潮
-
描述:
浅谈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思潮
-
女性文学批评视阈下的文学教学
-
作者:
王娟
来源:
今传媒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理论
英美文学教学
女性文学
-
描述:
如何将丰富的文学批评理论有效的导入英美文学教学一直是文学界学者所探讨的话题。本文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为切入点,探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于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应用实施,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以维多利亚时期的三部作品《名利场》《简爱》《艾格尼丝·格雷》为例,阐述如何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来分析作品,会更有效深入地理解作者意图,从而挖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笔者认为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应用于文学教学,它的现实意义使得文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从而促进学生从以批判的视角再次观察两性世界,有利于他们对于性别认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文学与城市关系刍议
-
作者:
李冬梅
来源:
学术交流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文学
城市
女性
-
描述:
“城市是有性别的”,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城市与女性的关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亲和与交融.一方面,城市作为一种生存空间和文化背景,为女性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机遇,也毫不吝惜地为女性写作提供素材和养料.另一方面,女性也以独有的城市意识和女性立场,通过写作进一步描摹、想象和塑造了城市的个性与现状.女性不仅是城市发展最好的见证者,也是亲历者和参与者,她们不仅是城市文化消费的主要承担者,同时又是城市文化的制造者,因而也是城市文学最好的表现者.
-
“十七年”女性文学与“文革”女性文学探析
-
作者:
卢云峰
来源: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政治意识
女性文学
文革
-
描述:
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真正的女性文学作品乏善可陈,但“十七年”的女性文学创作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或隐或显地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茹志鹃的《百合花》和宗璞的《红豆》等。“文革”时期女性文学创作中关于性别的体验与表述在整体疏离中仍然有着潜在的表现和认同,一些女作家在万马齐喑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潜在写作”。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女诗人张烨、灰娃、周陲、赵哲、柳溪等。应尽可能勾勒出这两个时期女性文学的全貌,在有限的女性文学作品的基础上开展“辑佚”
-
对女性文学“两个文本”争论的反思
-
作者:
王艳峰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文本
女性文学
性别文本
-
描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关于女性文学的两个文本——性别文本与政治文本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的争论,争论的根源在于对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女性文学研究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两组概念的不同认识。而对女性文学和女性文学批评的界定应考虑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界的实际,值得注意的是政治维度应当成为中国当前女性文学批评不容缺失的批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