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文学】搜索到相关结果 2405 条
-
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性文学
-
作者:
郑怡
陈鹃
来源:
外国文学研究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文学
女性主义
-
描述:
在西方妇女解放动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现代文学中先后出现了两次颇具规模的女性文学创作潮流。一次发生在二三十年代,以冰心、庐隐、冯沅君、白薇等为代表;另一次发生在八九十年代,以残雪、铁凝、林白、陈染等为代表。
-
新时期女性文学发展的误区——评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棉棉的《啦啦啦》、九丹的《乌鸦》
-
作者:
陈思
来源: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文学
依附
-
描述:
本文通过新时期女性文学的三部作品,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棉棉的《啦啦啦》、九丹的《乌鸦》的论述,揭示了无论是躲进私人空间的女人,身体写作中的新新人类,还是另类的留学生文学《乌鸦》中的小龙女,都始终没有摆脱对男人的依附。新时期的女性文学依然笼罩在男权文化的阴影中。
-
当代女性文学与精神分析学
-
作者:
赵树勤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分析学
女性文学
-
描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复归并取得辉煌的成绩,首先应归功于女性作家,她们在性别意识觉醒的同时找到了弗洛伊德主义作为自己最为契合的理论资源。当代女性文学的精神分析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黑暗大陆"的守梦者;创伤经验与童年固结;变态心理的艺术聚焦。
-
香港女性文学创作简论
-
作者:
曾利君
来源: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香港
女性文学
-
描述:
香港女性文学从50年代萌芽诞生到80年代出现繁花似锦的局面,成就是不容忽视的。由于处在特殊的地域文化和社会制度之下,香港女性文学有着独异的特色。从创作主体看,香港女性作家有不少人是明星(名人)与美女,“明星+美女”的女作家是香港文坛的一大奇特现象;从作品看,香港女性文学往往脱不开“男女之情”的内容,婚恋小说为数不少,主题与人物塑造也有独特之处。
-
台湾女性文学的现代衍进--从女性文学到“新女性主义”文学
-
作者:
任一鸣
来源: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台湾
女性文学
-
描述:
本文概要论述了台湾女性文学自50年代发动直至80年代"新女性主义"文学勃兴的现代衍进历程.
-
西方女权主义理论与女性文学
-
作者:
王涛
高辉兰
来源: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女权主义理论
女性文学
-
描述:
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和女性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权利和经济独立的诉求,形成了一部女性运动发展史和女性文学史。与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相呼应的是西方女性文学作品,西方女性作家在女权主义和文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
中国近二十年女性文学发展综述
-
作者:
白晓华
来源:
新西部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时期
女性文学
-
描述:
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发展历程,并分解出多种思潮与流派。该文对近二十年来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性的梳理,主要分析两个时期即女性文学的发展时期(1980~1989)和繁荣时期(1990~2000)。
-
浅析江国香织《好想痛痛快快哭一场》
-
作者:
关欣
来源:
读天下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江国香织
女性文学
-
描述:
江国香织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女性作家。她常以女性特有的纤细感受、敏锐的观察力和清新的文字,展现属于女性的细腻氛围。《好想痛痛快快哭一场》是江国香织获得直木赏的获奖作品,该书通过对女性恋爱家庭的描写,宣扬了女性要坚强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不要沉浸在悲伤和痛苦中,要学会走出困境,做一个聪明的女人。
-
女性文学“春天”里的七彩花——首家女性文学双月刊《百花洲》浅论
-
作者:
彭琛
王小娥
来源: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百花洲》
女性文学
-
描述:
近些年来,因文学由"中心"走向"边缘",文学期刊也失落了一大群读者。而首家大型女性文学双月刊《百花洲》并未步其后尘,它犹如一朵七彩之花,在女性文学的"春天"里越开越艳。本文主要以2004年度的《百花洲》为例,从它的特色栏目的构成、内容等方面切入,对《百花洲》之所以经受25年的岁月淘洗仍能经久不衰作简要阐述。
-
“五四”女性文学中“爱”的话语
-
作者:
谢海平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的话语
女性文学
-
描述:
从冰心开始,“五四”女性作家笔下的爱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冰心所表现的是广义的带有抽象色彩的爱,包括母爱、自然之爱、儿童之爱,她希望通过爱来改变世界;冯沅君笔下的爱则是一种矛盾冲突,集中表现为对母亲的爱与情人的爱的两难选择;而到了丁玲,爱则还原为两性之间的爱,而这种爱又失去了早期女性文学中作为信仰的这种神圣意义,而变得真实,而且也表现了对爱的质疑。从爱的话语的演变可以清晰地看到“五四”女性作家女性意识的逐渐觉醒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