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人物】搜索到相关结果 560 条
-
夸父逐日:姚有多
-
作者:
李起敏
来源:
艺术界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双版纳
艺术实践
历史与传统
人物画风
创造性活力
艰苦跋涉
师造化
夸父逐日
艺术美
女性人物
-
描述:
姚有多以四十余年的艺术实践,做到以西润中,以中化西。由化而吸。而融,再到而养、而生、而变、进而升华,走过一条艰苦跋涉的路。天赋,才情,生活磨练,对传统的全方位继承、锤炼了作为实力派画家的创造性活力,他笔下的人物故能生机勃发。雅俗共赏。他在学院实力派中以他特有的人物画风格在画坛上奠定了自己的地
-
大富翁4
-
作者:
方杖之姐
来源:
电脑采购周刊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立体感
沙丘
语言
卡通
动画
电脑游戏
大宇
富翁
女性人物
场景
-
描述:
让大家望眼欲穿的《大富翁4》终于露面了! 这个被众玩家千呼万唤的著名游戏,会不会象《沙丘2000》那样令人失望呢? (方杖说《沙丘200》几乎没什么新意)当然不会啦! 全新的《大富翁4》画面精美的程度是无可挑剔,游戏人物及场景完全以3D动画绘制而成,立体感十足。12个卡通逗趣的人物,不论是喜怒哀乐还是跑跳跪走等动作都设计得惟妙惟肖,真让人爱不释手。大宇公司终于让这些“小朋友们”开口说话了,他们语言幽默风趣,女性人物的台湾口音嗲里嗲气。还颇有性格呢! 我最喜欢游戏中的小不点金贝贝,虽然这个小娃娃还不会讲话,
-
现代女性文学的美学特征及演变:丁玲创作与西方女性文学美学比较
-
作者:
万直纯
来源: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特征
丁玲创作
女作家
女性意识
主要表现
表现自我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现代女性文学
女性美学
女性人物
-
描述:
本文将产国现代女性文学典范丁玲的创作放在西方女性文学史的大背景下,并置于中国现代女性精神发展历程中,进行考察,归结出中国现代女性美学特征及轨迹。文章认为,在女性寻找自我阶段主要表现为“自我性”,即以表现自我为目的,以自我表现为特征;在寻找男性阶段主要表现为对传统女性美学反叛的“反美学”,以及相应的雄性化美学;而在寻找整个世界阶段则表现为对前两个阶段美学的超越,显示出融合性和开放性特征。这些特征的演变,与现代女性心灵世界同构,又与西方女性文学同步,从而显示出丁玲的女性文学具有世界性。
-
女性主义文化视域中的反思文学
-
作者:
丁淑文
来源:
南方文坛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识形态功能
文化角色
社会解放
文化意义
妇女解放
当代文学
文化视域
女性主义
“反思文学”
女性人物
-
描述:
到了80年代初的“反思文学”,作者们才终于可以自由地、热情地赞美女性,赞美女子的美和她们的爱情。在当代文学中,这一文学现象发生在压抑人性、颠倒黑白的十年混乱之后,往往被评论家们看作是人性的复归、思想的解放和妇女的进一步解放在文学中的表现。
-
古典戏曲女性喜剧人物初探
-
作者:
乔嘉瑞
来源: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封建
戏曲文学
典型意义
喜剧效果
喜剧精神
中国封建社会
古典戏曲
喜剧意识
女性人物
中国戏曲
-
描述:
悲剧和喜剧是一对孪生姊妹。当伟大的古希腊时代孕育出不朽的悲剧的同时,也缔造了不朽的喜剧。悲与喜,是人类情感的两个最主要元素。人们不仅需要在痛苦里寻求快感,而且也需要在娱悦中获得美感。只有眼泪没有笑语或只有欢乐没有哀吟的世界是不存在的。“有烦恼,有死亡,有离别的痛苦;然而有安宁,有喜悦,而且神是醒着的。”诗人泰戈尔说这是一种“补偿”。看来,“上帝”造物就是这样不偏不倚,相反相成。
-
重建的想象空间——池莉小说的女性解读
-
作者:
谢永新
来源: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体
审美特征
精神空间
池莉小说
想象空间
女性写作
人的生存状态
“失语”
女性人物
女性自我意识
-
描述:
重建的想象空间,是池莉小说创作的主要追求和审美特征.从《烦恼人生》到《细腰》,所有的中、短篇小说无一不是重建的想象空间.何谓想象空间?池莉的叙述文本表明,那是人的生存状态,包括精神空间的生存状态和现实空间的生存状态.池莉认为,生活,人生过程本身,意味着千奇百怪,包含
-
论恩瓦帕的创作:非洲女性作家的研究
-
作者:
耶米·莫珠拉
李永彩
来源:
泰安师专学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短篇小说集
女性作家
经济独立
不生育
未婚女人
伊博人
婚姻
长篇小说
尼日利亚人
女性人物
-
描述:
弗洛拉·恩瓦帕因其为尼日利亚第一位发表作品的女性作家而占有独特的地位。她的小说作品包括4部长篇小说《埃福汝》(1966)、《伊都》(1971)、《一个就足够了》(1981)和《女人就是不一样》(1986)以及篇幅短得多的《永远不再》(1975)。她是位多才多艺的作家,其文学天赋不仅表现在已经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这就是拉各斯及其他故事》(1971)和《战火中的女人们及其他故事》(1980)。而且表现在她为小学生创作并发表的儿童故事。最近,她又出版《卡萨瓦之歌与稻米之歌》,从而进入了诗歌世界。
-
海明威小说中的妇女及其社会性别角色
-
作者:
戴桂玉
来源: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主人公
现代妇女
男性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
女权主义
双性同体
社会性别角色
新女性
海明威小说
女性人物
-
描述:
厄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以其简练、克制的男性写作风格和对男性的追求、观念、气概和友谊的生动的描写而闻名遐迩。他的名字与打猎、斗牛、钓鱼结下难解之缘,成为定型的男子汉概念的同义词。他的小说及其个人神
-
玩偶:女性难以走出的魔圈--“性玩偶”剖析
-
作者:
古建军
来源:
人文杂志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玩偶
大男子主义
百慕大三角
男女关系
贪欲
审美心态
爱情
性关系
女性人物
文艺
-
描述:
近些年,在风靡全国的“性文艺热”中,有一个被人们忽视了的现象,就是“性玩偶现象。” 那么,什么是“性玩偶现象”呢?我认为,在近年来的文艺创作中,有那么一些所谓的新潮艺术家,在表现
-
觉醒后的死,昏睡中的爱——试比较凯特·肖邦的《觉醒》与契诃夫的《宝贝儿》
-
作者:
刘振江
来源: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觉醒》
罗勃特
丈夫
社会习俗
贤妻良母
埃德娜
契诃夫小说
凯特·肖邦
夫权社会
女性人物
-
描述:
觉醒后的死,昏睡中的爱——试比较凯特·肖邦的《觉醒》与契诃夫的《宝贝儿》刘振江美国作家凯特·肖邦的《觉醒》与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宝贝儿》同年《1899年)问世,两位作家卒于同年(1904),两部作品又同以女性为描写对象。两部作品除上述几点偶合之外,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