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他者】搜索到相关结果 164 条
-
中国式“娜拉”的出走:我看电视剧《我的父亲母亲》
-
作者:
曾雪阳
来源: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我的父亲母亲》
他者
我者
女性
-
描述:
婚姻家庭问题是一个亘古衡新的话题,一部婚姻家庭文化史也是一部女性艰难成长奋争的历史。从几千年前《诗经》的"弃妇"诗"怨妇"诗到今天电视荧屏上的婚姻伦理剧,无不诉说着女性在自我寻求路上每取得一点点突破的艰辛。女性如何才能真正找回自己,从从属的"他者"身份回归主体的"我者"地位?易卜生笔下的娜拉毫无准备地决然甩门离去,显然带有赌气式的感性冲动的痕迹,而不是一种真正理性的自我的追寻。与此相反,电视剧《我的父亲母亲》中的"母亲"用异常平静的方式从守护了半生的婚姻中走出,以一个自信的自强的自尊的自爱的女性形象从挚爱
-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安徒生童话:试析《海的女儿》和《野天鹅》
-
作者:
黄浩
来源: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文化
他者
经典童话
女性主义
-
描述:
运用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他者"理论,分析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两则经典童话《海的女儿》和《野天鹅》,探讨女性角色在经典童话中的地位,对安徒生童话进行解读会发现:许多经典童话被打上了男权文化的烙印,在实质上体现了男权文化的意识形态,传达了男权文化社会中所期待及规约的女性形象。
-
三个影视文本与一种东方情结
-
作者:
赵轩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学
他者
文化想象
-
描述:
本文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集中分析了三部西方电影中的东方形象尤其是东方女性形象,在异质文化对话的语境中探究西方对于东方的文化想象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冲突。
-
《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的女性视角解读
-
作者:
郭亚丽
来源:
时代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他者
女性话语权
女性自我意识
-
描述:
《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无疑是深受大众喜欢的一个女性形象。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切入,从女性自我意识,女性的话语权,女性的他者地位等角度探析了莎士比亚男权视角下的完美女性。认为莎士比亚的时代局限性决定了他只是按照男性的心理预期来设置了理想的新女性的标准。这种男性标准制约着女性的发展并且诱导女性束缚自己,压抑个性,从而达到男权定义的完美。
-
《哈利·波特》中女性“他者”身份的解构
-
作者:
徐婧曦
来源:
文学教育(下)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哈利·波特》
他者
平等
女性
-
描述:
《哈利·波特》中作者对女性"他者"身份的思考使小说独具魅力。本文从小说所呈现的女性主体意识的展现、女性形象的个性化、男女之间的平等关系以及形式上的平等几个方面浅析《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对女性"他者"身份的解构。
-
性爱对象的他者
-
作者:
陶久胜
来源:
作家(下半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话语
他者
《致他的羞涩的女友》
女性主义
-
描述:
女性主义理论为解读安德鲁·马维尔的情诗《致他的羞涩的女友》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维度。从对女友身体传统的崇拜到暴力的攻击、吞噬,叙述者有效地肢解了女友的身体,在叙述中定义了女友的“他者”地位。体现女友权力的对求爱的不断拒绝导致了叙述者笔下的沉默、负面的女性形象,但他剥夺女友话语权的同时,却解构了自身话语。
-
从日剧《月之恋人》解读中国人形象
-
作者:
赵建萍
来源: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月之恋人》
他者
自我
中国人形象
-
描述:
运用形象学相关理论对日剧《月之恋人》中的中国人形象进行了解读,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分析了作为"他者"的中国人形象:中国社会中的民众群体形象、中国女性形象、在日中国人的形象;同时对注视者日本的"自我"形象也进行了阐释。认为该剧较为客观理性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形象,辩证地处理了"他者"与"自我"的关系。
-
三个影视文本与一种东方情结——电影《艺伎回忆录》、《面纱》及《通天塔》之比较文学形象学阐释
-
作者:
赵轩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学
他者
文化想象
-
描述:
本文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集中分析了三部西方电影中的东方形象尤其是东方女性形象,在异质文化对话的语境中探究西方对于东方的文化想象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冲突。
-
论莫言笔下的男性形象
-
作者:
代柯洋
来源: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形象
莫言
他者
去势
-
描述:
莫言的小说世界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性别的角度观照,莫言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几乎都是个性解放的先锋,获得了主体性的地位;而多数男性形象却给人萎缩和生命力匮乏的印象。莫言作品中的男性形象除了余占鳌、司马库等少数充满着原始生命力和野性,大多数男性人物形象都经过了作者去势化的书写。其中,对男性形象的消解反映的是作家内心深处对男性主体地位的优越性逐渐消减的焦虑的投射,仍服务于其建立新的父权权威的目的。
-
《新婚的一对》中的人物主体性建构
-
作者:
陈靓
来源:
世界文学评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
他者
新婚的一对
比昂逊
-
描述:
本论文从主体认同角度入手,探讨挪威剧作家比昂逊的《新婚的一对》中主人公的主体性建构的不同策略,并由此出发梳理剧作中的深层人物特征及形象塑造。运用拉康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罗拉主体性的依赖性的一面。此外,她作为阿克尔主体的他者,在阿克尔主体性的构建中,成为阿克尔主体的主动投射对象,促成了阿克尔主体性的形成。而阿克尔反身作为麦昔尔德主体的他者,对麦希尔德的主体性强化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麦昔尔德在构建中通过象征文本保证了主体性的稳定和独立。她作为新女性的形象代表,构建了剧作的深层性别意义。从主体性的角度审视剧作
<
1
2
3
...
5
6
7
...
15
16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