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唐代宫怨诗中女性意识的文化价值
作者: 吴雪伶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唐代   文化价值   宫怨诗  
描述: 伴随着唐代帝国文化的极度开放,封建礼教的适度松弛,唐代女性文学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在众多宫怨主题的诗歌创作中可以看出,唐代女性开始走出闺阁,向往自由,积极地走入社会,其女性意识的文化价值特性明显,意蕴丰厚,文章试图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考察分析:一是唐代宫怨诗中女性意识的文化考察;二是唐代宫怨诗中女性主体意识的文化价值;三是唐代宫怨诗中女性客体意识的文化价值。
评《觉醒》的女性主义思想特点
作者: 单雪梅   来源: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我意识   女性主义思想特点   女性文学   人物形象  
描述: 凯特·肖班的《觉醒》是美国文学中女性文学的经典。本文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入手 ,通过分析主人公与同性与异性的关系和她的自我意识从萌发、增强到窒息的过程 ,阐述该小说揭露的社会现实和所体现的女性主义特点 ,探讨《觉醒》在当时社会和现代语境中的重要意义
梅作品
作者: 方雪梅   来源: 创作与评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作家的光辉。但这并不说明散文创作与女性作家的水平不高。湖南有一大批优秀的散文创作者,并且有不少女性,其中以方梅、奉荣梅、彭晓玲三人为组合的 “文学湘军三才女”尤为突出。为扶持本土女作家,鼓励散文创作队伍,本刊特以专辑形式将其推出。
生死二元对立的诗意超越——论凯特·肖邦的《觉醒》
作者: 万雪梅   来源: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死   超越   觉醒   凯特·肖邦  
描述: 一般说来,凯特.肖邦的《觉醒》只是一部美国女性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笔者认为《觉醒》还是一部哲学与美学意义上的成功小说。书中,爱德娜的性与爱的分离、最后裸身投进大海与庄子的“心与形的分裂”、海德格尔的“先行到死中去”,以及老庄、梭罗的自然观等东西方的哲思相互交融,诗意地解构了生死二元对立,将人带进了永恒的一元世界。
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研究
作者: 潘晓静   高雪   来源: 作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发展与进程   现状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  
描述: 在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经历了引进和本土化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同中国女性文学创作相结合的过程,现在正向另一阶段——构建系统化的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迈进。然而在这一纵深化发展阶段,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需要注入新的理论以走出僵局。
浅谈中国女性主义小说的主题类型
作者: 白雪倩   来源: 东京文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题类型   女性主义文学   价值取向   女性主义  
描述: 中国女性主义小说作为女性文学的一个重要支点,贯穿了女性文学发展的历史.女性主义小说通常是指具有女性意识或女权意识的文本,其创作以异于男性主流叙事话语的姿态,在价值取向层面的多向选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在写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中国女性主义文学仍然“在路上”.
海伦与潘金莲的红颜命运:兼论中西方文学中女性角色的政治身份
作者: 谢雪梅   来源: 职大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美   海伦   偶像   物品   潘金莲  
描述: 海伦与潘金莲是中西方文学中的红颜角色。海伦象征的女性美成为永恒的偶像,表征着古希腊民主政治传统的美学逻辑。潘金莲象征的女性美成为消费的物品,表征着古代中国集权政治传统的美学效应。这样的对比可以引申思考中西方文学中女性角色的政治身份,开展中西方女性文学比较研究的新颖深度,拓展当下普泛的女权主义或者女性主义的研究视野,同时启示中西方文学政治阅读的别样路径。
关于五四时期女作家意识的探析
作者: 曾雪嘉   来源: 大众商务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自觉   作家意识   五四时期  
描述: 中国女性文学在"五四"运动中诞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但其产生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而知识女性中的优秀代表五四时期的女作家,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第一次以群体的面貌登上了中国文坛,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女性文学。
五四女作家笔下女性人格现象的文化诠释
作者: 罗雪松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创作   女子教育   人格现象  
描述: 表现女性人格现象是五四女性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而清末民初的女子教育是五四女作家笔下人格现象的深层原因.通过分析五四女作家笔下的女性人格现象与清末民初的女子教育的关系及意义,为多角度认识五四时期女性创作提供帮助.
从人物结构设置看奥斯丁女性意识
作者: 谭雪霏   来源: 中国西部科技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伊丽莎白   女主人公   《傲慢与偏见》   女性意识   《劝导》   《爱玛》   心路历程   奥斯丁   结构设置   女性文学  
描述: 奥斯丁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用六部以描写女性婚姻为中心的小说形象再现了摄政王时期英国乡村的社会风貌,真实记录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心路历程。许多评论者已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其女性文学特征,本文则试图从奥斯丁几部作品中所存在的一种相似的人物结构来分析这个女性作家深受时代影响而不断变化的女性意识,揭示其思想中的变化与内在联系。在奥斯丁几部小说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类似结构:女主人公、与女主人公相似的女性(不是外貌、家世的相近,关键是指个人理性、智力上的相似)与一位男性围绕婚姻选择形成一种人物关系。如《傲
< 1 2 3 4 5 6 ... 15 16 1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