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郑雪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   移民   严歌苓   女性  
描述: 严歌苓作为一个人生经历丰富的女性作家,军队的生活、战场的硝烟、文革的动乱、婚姻的失败、异国的艰难等经历给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素材。而她多重的文化身份给予了她文学创作无尽的想象空间。她的思想随着地域的变迁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这突出的表现在她笔下的一系列女性形象中。第一部分描写了严歌苓在移民前所塑造的军旅女性形象。由于其自身的经历,军旅女性的塑造都带有着作家影子。这些女性身处特殊历史时期,她们带着崇高的理想投身于军队,却受到政治和男权的打压。在政治的规范中逐渐迷失了自我,最后沦为政治塑造下的没有自我意识的“
伍尔夫“双性同体”视域下的玛格丽特
作者: 杨雪   来源: 河北科技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玛格丽特   双性同体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   弗吉尼亚·伍尔夫   和谐  
描述: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小说家伊丽莎白·盖斯凯尔与同时代作家狄更斯、萨克雷、乔治·艾略特等一同被马克思称为“现代一派杰出小说家”。作品题材多样,以其工业题材小说最为有名。本文以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为指导分析了盖斯凯尔夫人的工业题材力作《南方与北方》中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双性特征。这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别于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家庭天使”的女性形象:他们既具备女性的温柔特质,又表现出坚强理性的特征,这体现了盖斯凯尔夫人对男权社会中“双性同体”新女性的期待,她的双性观点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双性同体”观有异曲同工之
纳博科夫小说中男性视阈下女性形象的建构
作者: 许原雪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性视阈   纳博科夫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描述: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世界文坛中的一个传奇性人物。许多读者和批评家倾向于关注他作品中的形式、风格、语言和写作技巧,但极少有人对他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本文主要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同时结合其他理论,如解构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原型批评、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等等,对纳博科夫的三部小说《玛丽》、《黑暗中的笑声》、《洛丽塔》展开分析,探究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征以及女性形象建构中所反映的男性心理。第一章分析了少年男子的幻想---《玛丽》中母亲和情人的结合体。女主人公玛丽是真实和幻想的结合,女性与母性的结合,人性与
清末民初女子国文教科书中的异国女性形象
作者: 李雪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清末民初女子国文教科书中的异国女性形象
未完成的颠覆:1990年代女性小说中古代女性形象解读
作者: 蔡冬雪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历史   古代女性   人物   叙事  
描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西方女性主义文化思潮以及新历史主义观念的影响,出现了一批以女性作家塑造古代女性形象为主的长篇历史小说,成为延续至今的重要文学现象乃至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以女性历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的对象,尝试通过对小说中具有结构性特征的女性人物叙事解读,推动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第一章追溯古代女性形象的演变以及当下重新言说的时代语境和内涵。第二章以“妖女”、“女神”和“妓女”三种形象作为研究对象,从人性化的角度切入,探讨人物形象的新质。最后一章从叙事的策略和窥视历史的多元视角上分析女性历史小说
透过形象解析天国之爱与世俗之爱:对《荆棘鸟》和《红字》中的主人公形象分析
作者: 郭雪梅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天国之爱   世俗之爱   心理变化   荆棘鸟   红字  
描述: 在西方社会,很多人信奉上帝,上帝居住的地方是天国,进入天国成为宗教教徒们在这个世界的最高期盼。但是天国是一个只有怀有虔诚的信仰和一生无罪无垢的人才可以进去。死后进入天国成为某些虔诚的宗教信徒一生的追求。在圣经中,基督曾教导人们,“十诫”中最大的两条诫命就是“爱神”和“爱人如己”。换句话说,要进入天国,必须要有坚定的天国之爱。“爱神”就是“天国之爱”的特征,而“爱人如己”是“世俗之爱”的特征。再进一步说,一个人要想进入天国必须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神”,即世俗之爱要以天国之爱为前提。于是,很多以宗教为
在后现代视野下解读麦当娜音乐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
作者: 方雪华   来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麦当娜   解构   身份构建   后现代主义   女性形象  
描述: 麦当娜·刘易斯·西科自20世纪80年代登场以来,很快便成为流行文化的偶像与符号。麦当娜又是颇具争议性人物,由于她多变形象中的矛盾性,被视为后现代的代表之一。故此,麦当娜现象也成为美国后现代社会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侧面。 @@ 本文旨在较为全面地探讨麦当娜音乐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并探讨麦当娜现象如何解构媒体所塑造的传统女性形象。在此基础上,结合媒体奇观、消费社会理论,对麦当娜现象进一步反思,探讨麦当娜现象对当代女性身份建构的影响。 @@ 论文第一章首先明确了两个关键概念:女性气质与女性形象,并对媒体塑造
娱乐新闻报道对女性形象建构的批评话语分析
作者: 高莹雪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及物系统   社会性别   情态系统   娱乐新闻报道   批评话语分析   女性形象   系统功能语言学  
描述: 娱乐新闻报道对女性形象建构的批评话语分析
女性意识的觉醒之路:《鳏夫的房产》中贝朗溪的女性形象之解读
作者: 杨雪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女性意识   女性形象  
描述: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之一。他从事戏剧创作近六十年,创作出多部优秀的剧本,并于192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深受观众的欢迎,也被国内外众多学者和批评家们讨论研究。他的首部戏剧作品《鳏夫的房产》一经出版,反应强烈。本文尝试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以该剧女主角贝朗溪的形象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双重性格之下女性意识的觉醒之路和她对女性自我的实现。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萧伯纳的文学成就和他的女性主义观点对其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以及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
通过乔治·艾略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看其婚姻观
作者: 齐雪艳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英国女作家   乔治·艾略特   长篇小说   女性形象   婚姻观  
描述: 通过乔治·艾略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看其婚姻观
< 1 2 3 4 ... 11 12 1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