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话语与身份:女性主角历史剧的性别文化建构
作者: 赵倩   屈雅红   来源: 现代视听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角历史剧   性别文化   女性形象  
描述: 区别于宏大叙事为主的男性主角历史剧,女性主角历史剧不仅侧重女性为主体的个人命运书写,同时,更蕴含了当代女性自我意识的展现,女性因而获得话语的权力与身份的认同。本文从性别文化的视角,细致分析近年来一些以女性为主角的历史剧,归纳其中蕴含的性别文化倾向,以及其对现代性别文化发展的建构。
《红楼梦》与《处女与吉普赛人》中女性形象之比较
作者: 赵倩   来源: 才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处女与吉普赛人   比较   红楼梦   女性  
描述: 《红楼梦》当中的女性形象是反对封建社会时期重男轻女的观念,并且要尤其注重女子的地位。它注重男女平等,而且正确认识了男女平等并不是男人穷奇力的赞美女人的美,而是认识到了要在思想上认同女人也有和男人一样的智力与工作能力。《处女与吉普赛人》有篇幅小和机构紧凑的特点,每一个人物之间都有矛盾和冲突。它矛盾产生的缘由是那个时候男权社会父权和夫权的社会形态对女性身体与精神的两重压迫,还包括女性对这一形态的顺从或者反抗。两部书籍的共同点都是抨击当时社会的形态,都是反抗女性被压迫的社会现实,但也有许多的不同。
从崇尚到质疑:浅析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的转变
作者: 赵倩   来源: 赤子(中旬)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崇尚   质疑   “母亲”形象   转变  
描述: 母亲,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集慈爱、温柔、善良等优秀品质于一身的女性形象。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意识观念的转变,"母亲"形象经历了从崇尚、重构和改造,直至质疑颠覆的过程。
执着的古典情怀──评张欣笔下的都市女性形象
作者: 屈雅红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欣   都市小说   女性   古典情怀  
描述: 张欣的都市小说大都取材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都市小说,在灵与欲、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揭示世态人情。她的笔,一直在关注着都市各个阶层,主要是白领阶层的女性。本文主要分析了张欣都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指出了她在描写都市女性形象时表现出的现代与传统的纠葛,及其对特定阶段女性思想和情感的独特把握。
中国女性文学“身体叙事”的世纪演替
作者: 屈雅红   来源: 理论与创作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解构主义   “身体叙事”   女性话语   中国   女性心理   女性文学   女性形象   文学理论  
描述: 女作家徐坤在她的小说《狗日的足球》里,写了一场足球比赛。看台上,到处飘散着男人用语言贬损女性的声音,女性观众却找不到发泄自己愤怒情绪的语言和字眼。作者意味深长地感慨:“所有的语言都是由他们发明来攻击和侮辱第二性的,所有的语言都被他们垄断了。”
张欣小说“姐妹情结”的意义分析
作者: 屈雅红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与传统   张欣小说   白领丽人   男权世界   女权主义   爱情   意义分析   《我是谁》   都市女性   姐妹情谊  
描述: 张欣是当代文坛上一位受大众读者欢迎的小说作家 ,她的小说 ,几乎都是表现现代都市生活 ,关注都市人的情感世界、生存状态、事业追求。张欣说过 :“因为我是一个感受型的作者 ,所以从一个女性的视角看待社会生活我较为擅长 ,把握起来也会轻松一些。”(张欣 :《我是谁》)她的小说也较多地书写都市女性 ,主要是都市里的白领丽人。张欣作品有一个明显的“姐妹情结” ,在她小说的人物里 ,常常会出现几个姐妹。正如论者所说 :“在她的几乎所有的故事中 ,我们都能看到一对性格各异却又交情深厚的二元对立的女性人物。”① 张欣在
女性诗歌的“门”与“墙”
作者: 屈雅红   来源: 扬子江(诗刊)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   文学评论   新诗   女性文学  
描述: 女性诗歌的“门”与“墙”
《聊斋志异》中奇女子之形象
作者: 赵倩倩   来源: 山西青年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女性形象  
描述: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人数众多,风格各异,写出了一个个有悖于常情的奇女子,塑造了异彩纷呈的女性艺术世界。有着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礼教的无视,她们的美丽、善良、勇敢,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具吸引力。虽然没有完全脱离封建思想、封建道德之局限,但毕竟对时代有所超越。
解读凌叔华小说中女性自我意识的挣扎与折返——以小说集《花之寺》为例
作者: 赵倩文   来源: 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我意识   《花之寺》   挣扎与折返  
描述: 《花之寺》是凌淑华女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部小说集中既有偏安一隅的高门闺秀,还有接受文化新风熏陶的知识女性.细细品味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可以解读在新旧文化夹缝中生存的女性群体,女性自我意识不断挣扎与折返的矛盾状态.
主体间性视角下多学科融合的艺术教育模式探索——以小剧场实验话剧《收信快乐》的演出为例
作者: 屈雅红   屈斯薇   吴志斌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科融合   艺术教育   主体间性   《收信快乐》  
描述: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理论发轫于西方,是对西方哲学二元对立思维的超越。在认识论、本体论、实践论等层面,主体间性都有其复杂的意义。该理论渗透于文学、教育学、女性学等领域后,刷新了相应学科的研究。主体间性教育观认为教学活动中的师生都是主体,教育就是通过主体与主体间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使各自的主体性得以丰富扩展。本文援引主体间性理论,结合小剧场实验话剧《收信快乐》的演出,探索通过一个项目实现多学科融合的艺术教育之模式。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