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谭慧琳,张夙敏,黄华】搜索到相关结果 7 条
-
湖南省女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一届二次会议暨“区域文化与女性发展”研讨会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召开
-
作者:
谭慧琳
张夙敏
黄华
来源: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科技
协会
人文
学院
湖南省
科学工作者
女性
区域文化
-
描述:
2015年5月23日,湖南省女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一届二次会议暨“区域文化与女性发展”研讨会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召开。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湖南女社科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建华,副会长罗婷、石潇纯、秘书长楚玲等出席会议。娄底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甘跃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副校长陈志国分别代表娄底市和学校致辞。
-
全文:2015年5月23日,湖南省女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一届二次会议暨“区域文化与女性发展”研讨会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召开。湖南省社科联副主席、湖南女社科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建华,副会长罗婷、石潇纯、秘书长楚玲等出席会议。娄底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甘跃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副校长陈志国分别代表娄底市和学校致辞。
-
论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农村“新女性”形象的内容与传播
-
作者:
黄华
来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生产运动
延安
陕甘宁边区
新女性
-
描述:
对中国女性的理解,一般受到三种话语形式的影响,传统—现代、西方女权主义和共产主义革命话语。此三种话语都将中国女性的历史视为一部被奴役的历史,无形间在革命的议题上形成了共谋。自清末以来,传统女性被否定,女性被如何改造一般由不同的势力决定。本文主要以陕甘宁边区农村妇女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一未受五四话语影响的群体是如何被中共改造的。具体问题如下:在大生产运动中,中共改造农村女性的模本来自哪里,中共塑造的新女性有哪些特质,以及新女性形象又是如何被传播出去的。本文认为女性话语被整合进宏大话语之中,女性解放的目标被置换
-
浅析《温德米尔太太的扇子》中恰时的“结”与“解”与人物塑造的关系
-
作者:
黄华
来源:
戏剧之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家庭道德观
人物塑造
“结”与“解”
-
描述:
维多利亚时代,女王对家庭的道德观念导致了王尔德《温德米尔太太的扇子》与易卜生《玩偶之家》“娜娜出走”截然不同的结局——大团圆的主妇回归结局。由此,为了让观众对两位都曾做出“坏”行为的女性形象报之以认同感,从而达到其对新道德观的阐释目的,王尔德在剧中设置了精巧的“结”与“解”。
-
论“后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理论的历史分期
-
作者:
黄华
来源:
新视野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义理论
后女性主义
历史分期
-
描述:
后女性主义是一个被国内外学术界广泛运用但颇具争议的术语,对其概念的界定通常与女性主义理论的历史分期联系在一起,但当前关于后女性主义概念的三种理解各有偏颇。应该从女性主义理论转型的视角,结合妇女运动发展历史来理解这一概念。以后现代女性主义为代表的后女性主义,表明女性主义不仅在学科建制,而且在思想观念、方法论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多元共生的理论新格局。
-
何谓“后女性主义”(postfeminism):兼论女性主义理论的历史分期
-
作者:
黄华
来源: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后现代女性主义
酷儿理论
后殖民主义
女性主义者
后女性主义
妇女运动
历史分期
西方女性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女权主义
-
描述:
从目前国内外文献对"后女性主义"这一概念的使用和理解来看,比较含混,甚至达到混乱的状态。那么,何谓"后女性主义"(postfeminism,有时译为"后女权主义")?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常常与女性主义理论的历史分期问题联系在一起。一通常的解释认为"后"代表时间上的界定,可以翻译为"……之后"。正如后殖民主
-
权力,身体与自我
-
作者:
黄华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后现代主义
女性主义
福柯
-
描述:
当代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已经超出了普通妇女运动的范畴,即超出了单纯要求男女经济、社会地位平等的目标,成为向西方传统思维模式、文化观念发起的一场猛烈的攻击和挑战。自20世纪60年代起,女性主义理论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女性主义各流派活跃在哲学、社会学、文学舞台上,呈现出多元并存的... >> 详细
-
女性身份的颠覆与重构——试论当代海外华人女作家的身份书写
-
作者:
黄华
来源:
第十三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文化身份
西方文化
文学作品
女性写作
女性形象
-
描述:
对迁徙国外的移民社群而言,语言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身份的问题凸现出来。移居国外不仅带来社会身份上的种种变化,更带来了内在心理上的急遽变化。身居国外的女作家们敏锐地体察到海外华人这一特殊群体身份的转变,关注他们在心理层面上所承受的冲击和压力,在她们的作品中表现为:从以塑造传统的中国女性形象为主转变为更多地关注在西方文化中成长的华裔女性,作品中主人公的身份也由单一的华人身份演绎为超越国界的地球人身份。本文以三位英美华人女作家於梨华、汤亭亭和虹影的写作为例来探讨这种身份书写上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