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论礼仪文化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的机理和路径*
作者: 蒋璟萍   袁媛淑   来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机理   路径   社会治理创新   礼仪文化  
描述: 无论是传统治理还是现代治理,文化都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礼仪文化,由于其发生作用的特殊机理,融刚性治理和柔性治理于一体,可以成为协调社会关系的特殊纽带,降低社会治理成本,从而提高社会治理效率。要遵循礼仪文化发生作用的内在机理,实现社会治理观念的内化和外化;把握礼仪教育和实践养成两个环节,形成社会治理创新的长效机制;抓好政府引导和群众参与两个关键,推进礼仪文化融入社会治理。
全文:无论是传统治理还是现代治理,文化都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礼仪文化,由于其发生作用的特殊机理,融刚性治理和柔性治理于一体,可以成为协调社会关系的特殊纽带,降低社会治理成本,从而提高社会治理效率。要遵循礼仪文化发生作用的内在机理,实现社会治理观念的内化和外化;把握礼仪教育和实践养成两个环节,形成社会治理创新的长效机制;抓好政府引导和群众参与两个关键,推进礼仪文化融入社会治理。
论礼仪文化的隐性社会控制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作者: 袁媛淑   蒋璟萍   来源: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功能   礼仪文化   隐性社会控制   实现路径  
描述: 泛法治主义倾向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引起东西方社会的深刻反思,法律的显性社会控制功能具有局限性,需要宗教、道德等隐性社会控制形式的弥补。礼仪是道德的精华与核心,礼仪文化是隐性社会控制的最佳载体,是法律显性控制的最佳补充,具有隐性社会控制的重要功能。要通过礼仪文化对个体的浸润和陶冶去夯实实现礼仪文化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基础,通过个体的实践与养成,抓住礼仪文化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关键;通过拓展与提高,把握实现礼仪文化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核心。
全文:泛法治主义倾向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引起东西方社会的深刻反思,法律的显性社会控制功能具有局限性,需要宗教、道德等隐性社会控制形式的弥补。礼仪是道德的精华与核心,礼仪文化是隐性社会控制的最佳载体,是法律显性控制的最佳补充,具有隐性社会控制的重要功能。要通过礼仪文化对个体的浸润和陶冶去夯实实现礼仪文化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基础,通过个体的实践与养成,抓住礼仪文化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关键;通过拓展与提高,把握实现礼仪文化隐性社会控制功能的核心。
论礼仪的社会功能及其实现
作者: 袁媛淑   蒋璟萍   来源: 云梦学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礼仪   社会功能   实现路径  
描述: 礼仪的社会功能包括社会行为规范功能、社会关系协调功能、社会秩序维护功能。要实现礼仪的社会功能,礼仪教育是基础、礼仪实践是途径、政府倡导是保障。
全文:礼仪的社会功能包括社会行为规范功能、社会关系协调功能、社会秩序维护功能。要实现礼仪的社会功能,礼仪教育是基础、礼仪实践是途径、政府倡导是保障。
现代礼仪
作者: 蒋璟萍   来源: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礼仪   基本知识  
描述: 本教材从阐述礼仪的起源与发展、礼仪的原则及功能人手,系统介绍了个人礼仪、公共礼仪、职业礼仪、涉外礼仪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在对礼仪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强调新颖性、形象性和实践性,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技能操作中掌握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等礼仪原则和相关的知识。本教材引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礼仪的伦理学视角”以及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的最新研究成果,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礼仪课程的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人们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参考书。
礼仪的伦理学视角
作者: 蒋璟萍   来源: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礼仪   伦理学   研究  
描述: 本书从分析礼仪道德在传统道德上的地位开始,系统而深入地研究礼仪的道德本质、道德结构、道德功能及运行机制,全面地概括和整合礼仪的伦理道德内涵,揭示将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有机结合的道德功能的实现途径和机理,礼仪在传统和现代融合中的发展趋势。
现代礼仪教程
作者: 蒋璟萍   来源: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礼仪   高等教育)   礼仪(学科:  
描述: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用书:本书综合礼仪学、民俗学、伦理学、交际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对礼仪概论、个人礼仪、社交礼仪、公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涉外礼仪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总结。
中等职业学校师生文明礼仪读本
作者: 蒋璟萍   来源: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礼仪   中等专业教育   教材  
描述: 学校学习2年和企业实习1年,正是从未成年到成年的阶段。礼仪教育应该列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重要内容,礼仪修养应该成为每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自觉行动,礼仪示范应该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每个教师
中小学礼仪教育的三个基本问题
作者: 蒋璟萍   来源: 中国德育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状态   中小学   道德   礼仪教育   行为举止   现代语境  
描述: 在现代语境里,礼仪既体现于一种道德精神状态,更体现于一种行为举止。礼仪是道德的外显窗口,美德是循礼的最高指向。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2011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的总目标、分目标、实施途径、组织实施等提出了系
全文:在现代语境里,礼仪既体现于一种道德精神状态,更体现于一种行为举止。礼仪是道德的外显窗口,美德是循礼的最高指向。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2011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的总目标、分目标、实施途径、组织实施等提出了系
礼仪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 蒋璟萍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基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第一,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孟子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它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皆为“善端”,由此形成仁、义、礼、智“四德”,进而达到至善。
全文:中国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代表着社会的价值观念。从基本框架看,礼仪文化蕴含着善良、和谐、秩序的价值观念。第一,追求善良的价值观念。从个人的视角看,礼仪是一种“向善”的价值追求。孟子认为,“辞让之心,礼之端也”,它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皆为“善端”,由此形成仁、义、礼、智“四德”,进而达到至善。
礼仪文化学的学科性质和体系初探
作者: 蒋璟萍   来源: 大学教育科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研究方法   礼仪文化   内容体系   学科性质  
描述: 礼仪文化有着深厚的知识积累,已具备成为一门学科的基本条件.礼仪文化学是以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为对象,研究礼仪文化的本质、结构、功能以及发展规律的学科.礼仪通过社群关系来规范人的行为和社会秩序,由礼仪观念、礼仪行为、礼仪习惯和礼仪制度组成,是以礼仪观念的共同取向调控人们行为的发生、修正和人格完善的文化体系,有着自身形成、发展和发生作用的规律.礼仪文化学的体系应该在总结和概括礼仪文化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沿着一定的逻辑思路形成礼仪文化学的基本框架.在按照某种特定的范式对礼仪文化进行研究和概括时,既要继承和利用传统经学和史学的研究成果,又要在方法上有所创新.With a profound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etiquette culture has already met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an academic discipline. With social culture as its research subject, the discipline studies the nature, structure, function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etiquette culture. With etiquette concept, etiquette behavior, etiquette custom and etiquette system as its main components, etiquette is a cultural system that prescribes people' s behavior and social order. Based on the common orientation of etiquette concept, etiquette regulates people' s behavior, consummates their characters and has its own pattern of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impact. Based on the summary and conclusion of the main contents of etiquette culture, the frame of the discipline should be established following certain logic: one content system that focuses on the natur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etiquette culture, one content system that focuses on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impact of etiquette culture, and another that focuses on the ethical, political and aesthetic areas of etiquette culture. Etiquette culture can be studied and summarized in accordance with a certain paradigm, demanding us not only to inherit and make use of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lassics and historiography, but also to innovate on the research methods.
全文:礼仪文化有着深厚的知识积累,已具备成为一门学科的基本条件.礼仪文化学是以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为对象,研究礼仪文化的本质、结构、功能以及发展规律的学科.礼仪通过社群关系来规范人的行为和社会秩序,由礼仪观念、礼仪行为、礼仪习惯和礼仪制度组成,是以礼仪观念的共同取向调控人们行为的发生、修正和人格完善的文化体系,有着自身形成、发展和发生作用的规律.礼仪文化学的体系应该在总结和概括礼仪文化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沿着一定的逻辑思路形成礼仪文化学的基本框架.在按照某种特定的范式对礼仪文化进行研究和概括时,既要继承和利用传统经学和史学的研究成果,又要在方法上有所创新.With a profound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etiquette culture has already met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an academic discipline. With social culture as its research subject, the discipline studies the nature, structure, function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etiquette culture. With etiquette concept, etiquette behavior, etiquette custom and etiquette system as its main components, etiquette is a cultural system that prescribes people' s behavior and social order. Based on the common orientation of etiquette concept, etiquette regulates people' s behavior, consummates their characters and has its own pattern of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impact. Based on the summary and conclusion of the main contents of etiquette culture, the frame of the discipline should be established following certain logic: one content system that focuses on the natur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etiquette culture, one content system that focuses on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impact of etiquette culture, and another that focuses on the ethical, political and aesthetic areas of etiquette culture. Etiquette culture can be studied and summarized in accordance with a certain paradigm, demanding us not only to inherit and make use of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lassics and historiography, but also to innovate on the research methods.
< 1 2 ... 5 6 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