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作者: 徐丽萍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女性意识   觉醒   本土化  
描述: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现代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觉醒的开始,女性意识觉醒又是以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得到呈现的,一是面向男女公共空间的社会化视角,二是面向女性自我空间的个人化视角。这两个层面性别意识的表现都是女性主体意识的体现。
论《达洛卫夫人》的双层叙事结构
作者: 唐恩萍   来源: 肇庆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述学   女性身份   女性文学传统   双层叙事结构   女性主义  
描述: 弗吉尼亚.伍尔夫勇于创新,但是如果脱离女性文学传统的框架,她的实验性写作技巧就容易被误解甚至曲解。《达洛卫夫人》用时间与地点编织出一个双层的叙事结构之网,在此网络中的女主人公性格多变,情绪各异,看似简单的一天内发生的故事从而变得错综复杂。双层叙事结构使叙事从可感知的时间与空间延伸到难以捉摸的女性内心世界,挖掘出隐藏的女性身份。它是对传统的线性叙事的颠覆。
化丑为美:变态心理在女性“私语化”创作中的审美品格
作者: 高鸿萍   来源: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事物特性   女作家   美学规范   蒋孔阳   文学艺术   女性写作   化丑为美   女性文学   重要范畴   审丑意识  
描述: 丑是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在苏格拉底那里,与功用目的相违背的便是丑;在休谟那里,不和谐的、引起人的不安和病感的便是丑的。可以说丑是与美相对立的美学范畴,它表现为歪曲人的本质力量,违背人的目的、需要的畸形、片面,令人不快的事物特性。蒋孔阳先生说过: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原始艺术和现代主
李清照自我意识探幽
作者: 李向萍   来源: 科教文汇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清照   自我意识   才女意识   觉醒  
描述: 李清照的才女意识是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李清照自我意识觉醒的前提条件.她的才女意识通过咏物词、傲慢与叛逆的个性、独创精神表现出来.在自我意识的觉醒上,塑造了自我抒情女主人公形象,形成了注重自我倾向,她用女性的笔调书写了女性的真情实感.李清照作为女诗人、女词人,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女性的觉醒.李清照站在女性思维的制高点上开辟了属于自己的同时也属于整个女性的文学区域,她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
《鄘风·载驰》解析
作者: 苏萍   来源: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国   许穆夫人   女性  
描述: 《鄘风.载驰》是中国最早的爱国诗作之一,也是最早的女性文学作品。但几千年来对其内容及结构的评价,有许多争议的地方,影响了对此诗主旨及价值的认识。所以本文试图从梳理诗中歧义入手,理清诗人的情感脉络及爱国思想特质,展示此诗独特的价值。
论社会经济转型下女性写作中的女性意识的转变
作者: 高鸿萍   来源: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女性文学  
描述: 介绍女性写作中存在的女性意识的涵义 ,回顾中国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的两个发展阶段 ,并引出本文的焦点问题 ,即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女性文学对女性意识所做的新思考与探索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女性形象书写:以赛珍珠、林语堂为研究对象
作者: 唐丹萍   来源: 广西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跨文化写作   林语堂   女性形象   赛珍珠  
描述: 美国作家赛珍珠的小说《大地》三部曲和中国作家林语堂的小说《京华烟云》均为面向西方读者,以英文写就的中国家族小说。《大地》三部曲因获1938年的诺贝尔奖文学奖而蜚声世界文坛,一度成为西方世界认识中国社会的“窗口”。《京华烟云》也曾获诺贝尔奖的提名,虽说最终未能获奖,但它在西方世界的影响不可低估。从赛珍珠与林语堂的创作背景和文化理念来看,他们的写作具备明显的跨文化写作的特质。赛珍珠在《大地》三部曲中以家族引线的方式,通过叙述王龙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变迁和命运遭遇,全方位展现了近现代中国在历史进程中的种种变化。林语
论海因里希·伯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黄丽萍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传统   解放   女性形象  
描述: 海因里希伯尔是联邦德国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关注现实,不断创新,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1972年,伯尔凭借《女士及众生相》这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享誉世界。女性在伯尔的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是男性的守护者,也是伯尔一直想要倡导的人性的载体。在伯尔前期的作品中,女性被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她们美丽、善良、没有工作,经济上依附男性,毫无自主权可言,她们唯一的职责就是照顾家庭,从不考虑个人的前途与发展,男性是她们生活的主宰。她们只是男性主体生活中的配角。随着60年代末70年代初女权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看不见的人》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作者: 许丽萍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看不见的人》   拉尔夫·埃里森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描述: 拉尔夫·埃里森是美国黑人作家,1952年出版的小说《看不见的人》获得了1953年的国家图书奖,这部小说因被称作现代黑人生活划时代的史诗而一举成名。小说被认作是自二战以来最具影响力的黑人小说之一,在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身份话题是黑人作家经久不衰的主题,小说《看不见的人》也不例外。小说描述了一个在白人社会遭受歧视的黑人年轻人的经历。自小说出版以来,就有许多批评家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小说探讨了黑人在美国的“看不见”,大多批评家关注的是小说主人公以及他身边的男性角色,而很少会注意到
我国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及其研究
作者: 万萍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歧视   刻板印象   大众传媒   女性形象  
描述: 女性形象基本上是由观看者根据在场的缺席,根据在场的他者想象出来的。这种创造与想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形塑者自身的思想观念、审美体验、价值取向等本质力量的投射或对象化,是形塑者的“自我反映”(self-reflection)。 本文首先对戊戌变法以来中国女性形象的嬗变进行简单的历史回顾,然后以在广告、新闻报道和互联网中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女性形象为例,分析传媒建构中女性形象产生的种种偏差,并且尝试探求其深层原因。最后本文提出,时至今日,中国的女性仍在传媒合力建构出的华美异常的“镜像之城”中左冲右突,期望能够破镜而
< 1 2 3 ... 35 36 37 ... 56 57 5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