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作者:玲】搜索到相关结果 611 条
-
电视中女性形象异化及纠正
-
作者:
陆敏
韩玲
来源:
新闻前哨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媒介内容
政治参与
家庭角色
性别歧视
女性形象
异化
电视
市场化经营
-
描述:
美国传播学女研究者盖尔·塔奇曼在《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论文集中,针对媒介内容中的性别歧视,提出了"贬抑"(annihilation)的概念,认为女性在媒介报道中受到贬低、歪曲或根本不被呈现,媒介的报道很少针对女性的工作、成就、需要而展开。虽然今天的女性在家庭角色、职业平等、政治参与各方面都有跨时代的进步,但在大众传媒中,随着媒介市场化经营的不断推进,女性所被塑造的形象和角色,似乎依然处于被异化的状态。
-
浅谈民国时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与社会文化的自觉关系
-
作者:
李玲
李静
来源: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批判
现实批判
民国电影
女性形象
启蒙话语
-
描述:
民国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文化时期。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在文化传播媒介中的不同形象塑造和编码方式,往往真切地对应着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以民国时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为基准,希望通过对影像中不同的女性形象构建中,梳理出她们与当时社会文化之间的自觉关系。
-
从《人性的枷锁》的女性形象看毛姆的女性观
-
作者:
韩玲
展红梅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观
毛姆
《人性的枷锁》
-
描述:
英国小说家毛姆于1915年发表的代表作《人性的枷锁》是一部以他自己生活经历为素材的半自传体小说,小说中塑造了四位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四位女性形象的分析总结出毛姆的女性观,即一方面对女性进行着毫不留情的批判,表达着他的不满、嫌恶;一方面又对女性进行着理想化地塑造,传达出他的渴求与希望;既爱又恨,既依赖又贬斥,欲爱不能,欲罢不能,复杂而微妙难言。
-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女性话语研究
-
作者:
陈红玲
田斌
来源: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革命话语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女性话语
丁玲
-
描述:
丁玲的思想和创作在“向左转”后,她曾鲜明的女性话语,逐渐由显性转为了隐性。《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有无丁玲创作个性的体现,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一个话题。通过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以李子俊女人和黑妮为代表的系列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后发现:丁玲创作并没有放弃她的女性话语表达方式,虽主观上努力用主流意识形态指导自己的创作,但潜意识里还是把她一贯的女性视角带入到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作中。
-
从“熊猫丛书”英译本看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译介
-
作者:
陈正华
张瑞玲
来源: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当代女性文学
英译
中国
-
描述:
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熊猫丛书”在树立中国新时期女性形象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向西方读者有效传达了文本以外的背景,又调动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女性文学作品的翻译在选择上要多样化,要选择合适的译者,并且要注重翻译外的因素。
-
从当前电视相亲节目看中国社会的性别关系
-
作者:
王志华
孙燕玲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视相亲
性别关系
男性
女性
-
描述:
当前电视相亲节目分别从女审男的对视格局、女嘉宾主动大胆的表达、女性形象的多元化三个方面为我们打造了一幅新型的性别关系图景——"女性当道"。然而,最终决定权的男性归属、女性言语中表现出的对男性的依附、非常规形象女性相亲的低成功率却说明这依然是个"男权当道"的社会。究其实,一方面相亲节目偏重于娱乐性使其有意打造"女性当道"的现场,另一方面男权社会现实的深厚根基使得节目的创意只能停留于节目的表面而不可能贯穿其内里。两性关系真相的揭破有利于认清现实,进而思索如何去改善男女性别关系现状,最终实现两性平等。
-
“新女性”的局限——从茅盾小说《创造》看“新女性”的三个特征
-
作者:
谢东玲
王晓平
来源:
职大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行为无目的
思想蜕变
局限
新女性
市民阶级习性
-
描述:
茅盾的《创造》塑造了从封建伦理中觉醒、获得思想独立的“新女性”形象。从文本中看,促成“新女性”思想蜕变的原因来源并不明确,她们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新女性”比传统女性进步,但她们的行为缺乏目的性,往往只是追求强烈的刺激,因而她们对事物的分析仅停留在表层;她们追求独立与自由,却无法摆脱市民阶级骄奢的生活习性。思想蜕变原因的不明确、行为缺乏目的性、自身阶级的局限性,造成了“新女性”无法建立自身主体性的局限。
-
从《新女性》看中国现代“新女性观”的演变
-
作者:
刘海玲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女性观
蔡楚生
左翼电影
-
描述:
在中国妇女解放的历程中,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女性观的两次激变至关重要。蔡楚生拍摄于30年代的电影《新女性》,形象地诠释了左翼时期无产阶级“革命妇女观”对五四时期生成的自由女性观的取代,在艺术层面上前瞻性地实现了中国现代妇女问题在意识形态上的质的飞跃。
-
鲁迅与女性主义的契合与分殊
-
作者:
刘淑玲
邓芳宁
来源: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厌女文化
鲁迅
规训
女性主义
分殊
-
描述:
鲁迅杂文的部分篇什或驳斥"厌女文化",为女性辩诬和正名,或揭示对女性身体和精神的"规训"机制,呈现出与当代女性主义立场一定程度的契合;而鲁迅小说中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缺失,承载负面意义的女性形象则渗透着父权文化的评判标准,提示着鲁迅小说与女性主义立场的分殊和在审美方面的缺失。
-
方舟幻像的追寻与破灭——关于2002年电影创作中女性形象的文化思考
-
作者:
刘海玲
来源:
岭南文史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
男权文化
文化内涵
人文精神
女性形象
-
描述:
在改革发行体制、创作异彩纷呈的2002年中国影坛上,女性题材电影在对社会症候的直面把握、对文化意蕴的深刻揭示方面有了新的飞跃。来双扬面对吉庆街喧闹的夜市却清泪在笑容中滑落、张美丽说人应当笑着离开世界却眼角溢出冷泪……女性含泪的笑容成为凄美的风景在电影落幕后仍然久久定格。艺术是生活的折射,试以2002年的女性题材电影《生活秀》、《美丽的大脚》、《假装没感觉》、《天上草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为文本,探讨在21世纪多元文化碰撞中更加突显的女性生存的社会边缘状态和历史生成困境。
<
1
2
3
...
54
55
56
...
60
61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