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20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女权问题
作者: 赵胜潮   王志勇   来源: 名作欣赏·下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20世纪   欧洲   女权   女性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描述: 随着20世纪西方主要国家女权主义运动的勃兴,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中,女权的繁荣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本文对20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女权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指出女性文学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女权的认识,文学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始终在发展和演变。 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女性的社会角色得到了广泛的调整,女性从家庭内部走出来,得以实现其在家庭之外的价值。女性地位的改观是空前的。从20世纪初,在西方主要国家女权主义运动也蓬勃兴起,直到今天依然在深入发展之中。很显然,在同样勃兴于资
女性叙事与底层叙事主体身份的同构性
作者: 王春荣   吴玉杰   来源: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同构性   女性叙事   底层叙事  
描述: 本文在认同底层叙事的前提下,着重探讨了女性创作与底层叙事主体身份的同构性.认为,女性文学的历史并不缺少底层叙事,特别是新文学史上的三四十年代,女作家笔下的底层故事、底层妇女形象成为左翼文学的重要实绩,构成了一种文学传统,因此,在女性文学领域底层叙事久已有之,并非当下的新创构.其次,女性群体与底层同为弱势群体,创作主体与对象主体具有立场和身份的同一性,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态形成了女性叙事与底层叙事的互文性特征.再次,女性天然的母性犹如圣母博爱众生,她们以母性的光芒烛照底层的时候,叙述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自然
王安忆:九丹面前的一座珠穆朗玛峰——析九丹的王安忆情结
作者: 白彩霞   王会敏   来源: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本质   九丹   肉欲   女性文学   塑料制品   高贵  
描述: 此文的立意形成于2002年,即看完九丹的《新加坡情人》之后。之所以时隔7年才得以成文,是因为她在那本书中对王安忆的一味嘲讽和谩骂至今使笔者一想起此事就有些耿耿于怀。笔者的观点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王安忆是中国当代女作家队伍里的一座高山,在九丹面前,正是因为它的高不可攀,所以,王安忆才遭遇了这么一场尴尬之事。
从反抗到和解:解读《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的父女关系
作者: 王星莉   席绪慧   来源: 滁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女关系   妇女主义   爱丽丝·沃克  
描述: 爱丽丝.沃克是杰出的美国黑人文学及女性文学代表作家之一。在其近作《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爱丽丝.沃克叙述了一个关于爱和宽恕的故事:由于父亲借父爱的名义对女儿行使所有权,致使父女形同陌路。经过一系列的努力,父女终于实现精神上的和解。本文以父女关系为切入点,展现了父女和解的历程以及爱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思想。
争取女性的权威—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分析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
作者: 王海红   来源: 聊城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叙事学   叙事策略   理智与情感   女性权威  
描述: 《理智与情感》,作为简·奥斯汀第一部被正式出版的小说,与之前那些大胆激进的作品相比,无论在叙事策略还是写作风格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朝着一种更加隐蔽、更加含蓄的风格发展。奥斯汀利用她独特的叙事方式,通过描写那“乡镇三四户人家”的琐事来积极争取女性的社会权威,达到了叙事艺术和性别政治的完美结合。本文即是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角度入手,以理论与文本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奥斯汀在《理智与情感》中为争取女性的权威而采取的一系列独特的叙事策略以及她想要表达的一些女性主义思想。 <br> 论文共分
异质文化背景下的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研究
作者: 王军   李艳红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   异质文化   身份认同  
描述: 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是一种在特定的异质文化背景下所进行的艺术创作,它诠释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元文化概念,提出了关于种族、阶级、性别、自我身份等问题,传达了美国多元民族共存的心声。研究美国当代少数族裔女性作家与作品,不能单纯地从性别角度分析,还要运用西方后学批评理论,从种族、阶级、性别、社会、文化、宗教等多维视野入手,挖掘少数族裔女性文学与批评对西方传统文学的颠覆与填补意义。
异质文化背景下的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研究
作者: 王军   李艳红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   异质文化   身份认同  
描述: 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是一种在特定的异质文化背景下所进行的艺术创作,它诠释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元文化概念,提出了关于种族、阶级、性别、自我身份等问题,传达了美国多元民族共存的心声。研究美国当代少数族裔女性作家与作品,不能单纯地从性别角度分析,还要运用西方后学批评理论,从种族、阶级、性别、社会、文化、宗教等多维视野入手,挖掘少数族裔女性文学与批评对西方传统文学的颠覆与填补意义。 一、异质文化碰撞下的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概观 所谓异质文化,指具有不同文化特质和文化内涵的两类文化,代表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意图,在文化整体中最
中国女性文学史的新篇:评《彤管:中华帝国时代的女性书写》
作者: 陆汀   王蔚   梁霞   来源: 励耘学刊(文学卷)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女性作家   女作家   帝国时代   中国女性文学   文学创作   女性创作   作家作品   女性书写   文学史  
描述: 由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伊维德(Wilt Idema)教授和美国华盛顿大学亚洲与近东语言文学系管佩达(Beata Grant)教授合著的中国女性文学史教材《彤管:中华帝国时代的女性书写》(The RedBrush:Writing Women of Imperial China),2004年由哈佛大学亚洲中心作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写作与女性主义批评
作者: 王健   张丽莹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黑人女性主义写作   身份与边缘书写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  
描述: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是建立在白人男权主流文学与批评和以中产阶级白人女性为主的女性主义批评基础上的,它所批评的范畴是种族、性别、阶级以及历史与文化压迫问题。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产生与发展为西方文学注入一股强劲的推动力量,对其他少数族裔女性文学以及第三世界女性文学的超越与突破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徐灿的作品看其品格美
作者: 陈俊陵   王素萍   来源: 文教资料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徐灿   《拙政园诗余》   品格美  
描述: 翻开中国文学史,女性文学往往经验化、故事化、边缘化、客体化。但徐灿作为蕉园七子之一,她的创作除了离别之恨、遗弃之怨、寡居之悲、相思之苦之外,也涉及了一些社会重大题材,表现了其非同一般的高尚人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 1 2 3 ... 8 9 10
Rss订阅